第五十一章 最后的使徒(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免费-纯欲御姐主播
回来之后,诸葛亮公开判处马谡死刑,并将其关进大牢,等候问斩。但没等到行刑,马谡就在狱中病死了。听到消息后,诸葛亮忍不住流下泪来。
这或许才是完整的“斩马谡”。
在当时和后世,有许多人批评诸葛亮处理不当,观点不外乎这样:蜀国人才本来就不多,还杀,也难怪诸葛亮打不赢曹魏。
但事情往往是利弊相生的,一件事值不值得做,必须全面地判断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而诸葛亮显然有自己的打算,在回答蒋琬关于马谡量刑过重的提问时,他说:“孙武为什么能百战百胜?就是因为他法纪严明;春秋时期的晋悼公之弟杨干扰乱仪仗军列,掌管军法的司马魏绛杀了杨干的仆人以严明军纪;如今天下三分,战争处于初始阶段,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废除法纪,那还拿什么去对付敌人?!”
很显然,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建立纪律严明、人人令行禁止的军队秩序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国上下一视同仁。因此,犯了军法的马谡或许不该死,但又非死不可。
也正是因为如此,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几近“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接近古人心中的理想社会。
这应该才是斩马谡的本质意义。
第一次北伐虽然失败,但蜀军只是在街亭和箕谷有部分损失,其主力并未受到影响,只是退到关中休整,诸葛亮随时可以再次出征。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八月,魏国的大司马、扬州都督曹休被吴国大将陆逊大败于石亭,魏明帝曹睿急忙从关中抽调兵力向东应急。
这给诸葛亮提供了机会。同年十二月,为了响应东吴的行动,诸葛亮率军第二次北伐。
这一次,诸葛亮走的是当年韩信的旧路:由陈仓古道出散关,进攻陈仓。
但年初曹真击退赵云的疑兵之时已经预料到诸葛亮如果再次出击,有可能会走陈仓,于是早早就派郝昭率千余精锐士兵把守陈仓。诸葛亮的突然袭击并未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早有准备的郝昭把陈仓弄得跟铜墙铁壁一般,蜀军连攻二十余日未有寸进。
随着蜀军粮草将尽,曹军救援又至,诸葛亮不得不从陈仓退兵。这时候曹军前来增援的王双显然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遂率骑兵追击蜀军,却被诸葛亮回身阻击。蜀军斩杀王双,士气大振,无奈因为粮草耗尽,只得再次退回汉中。
两个月之后,诸葛亮命令陈式率军进攻武都、阴平两郡,自己则率大军进驻建威,阻挡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对两郡的增援,同时做出再出祁山的姿态。郭淮进不能击破蜀军救援二郡,留又恐后方有失,踌躇之后决定撤退,放弃武都、阴平,诸葛亮也在夺得二郡之后罢兵。
第三次北伐之后,刘禅下诏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务。建兴八年公元23o年,曹魏大司马曹真认为,以曹魏之强盛,对蜀汉不能一味防守,而应该进攻消灭之。因此,曹真在这一年的八月谋划了一次规模庞大的军事行动。
在曹真的主持下,曹军分五路同时进攻蜀汉:主力一路由曹真亲自率领,由子午谷进攻汉中;一路由张郃率领,走斜谷道进攻汉中;一路由司马懿率领,经魏兴郡进攻汉中;一路由郭淮率领,经天水郡进攻武都郡;一路由费耀率领,由陈仓进攻阴平、武都郡。
曹真既然安排了五路大军,所动员的军队数量应该是很大的。诸葛亮不仅率驻守汉中的大军在成固、赤坂一线严阵以待,还命令李严率军两万前来增援。从双方的行动估算,此次战争的规模恐怕极大,而史书对其的记载却很简单,只说曹军遇到连绵三十多天的大雨,栈道断绝,曹真不得已在九月撤军。
事实恐怕并非如此简单。
要知道曹真第一次提出进攻方案,说要走斜谷道进攻蜀汉时,司空陈群等人以斜谷道难走为由表示反对,魏明帝曹睿因此没有同意。哪知曹真并不罢休:走斜谷道不行,那走子午谷行不行?陈群仍说不行。这时候曹睿下诏让大家就陈群的意见跟大司马曹真讨论出兵子午谷的问题。
哪知曹真是个伐蜀的狂热者,他抓住曹睿诏书上的漏洞指挥群臣道:“陛下只是让大家讨论走子午谷是否可行,对于伐蜀一事则是肯定的。”
所以,严格来说,曹真这次行动是大不敬的矫诏行为。如果行动胜利了还好,如果失败,他自己怕是怎么也脱不了责任的。如今怎么会还没有交战,仅仅因为大雨就退兵呢?既然退兵,那就说明两军不但已经交锋,而且曹军还吃了不小的亏。
对于诸葛亮的这次重大胜利,陈寿着笔如此草率且语焉不详,这自然不能让后人满意。于是,罗贯中干脆自己来了个“安居平五路”,替他把坑填上。
击退曹魏如此大规模的进攻,显然给诸葛亮增添了不少信心,他准备再次北伐。
第二、三次北伐,诸葛亮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蜀军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他们落后且低效的后勤运输拖累了前线军队前进的步伐。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明家诸葛亮经过潜心研究造出了用于解决后勤问题的半自动化运输工具:木牛。据《诸葛亮集》记载:一人驱使一木牛,可以装载一个人一年的口粮约四百斤,人走六尺,木牛前进四步,日行二十里而人不觉得累。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三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这一次,诸葛亮走的还是出祁山的路线,围攻驻守祁山的魏将贾嗣、魏平。
这时候,曹魏的大司马曹真已经病死,接替他的是司马懿。司马懿此前都督荆州,还没和诸葛亮对阵过,但他显然对诸葛亮有过深入的研究。因此,他不同意张郃分兵据守的建议,执意率大军到祁山与诸葛亮对峙。
诸葛亮最担心的便是魏军坚守不出,正巴不得司马懿能来。等曹魏大军一到祁山,诸葛亮便留下部分兵力在祁山牵制他们,亲率众将领直扑上邽。防守上邽的是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后将军费耀、征蜀护军戴陵,他们只有四千人,竟敢迎击蜀军,于是被诸葛亮大破之,只好聚拢残兵,龟缩在上邽不敢动弹。
司马懿得到消息后,赶紧从祁山跑到上邽,然后两军又在上邽附近对峙起来。诸葛亮见在上邽再讨不到好处,便率军稍微后撤,想引诱司马懿出战。结果司马懿确实跟了上来,两军在卤城附近再次相遇,可司马懿一找到蜀军主力,马上敛兵聚险不战。
其实,司马懿的战略很简单:集中兵力盯住诸葛亮的主力,不打,和他拼后勤补给能力。集中兵力,可避免队伍分散,遭诸葛亮各个击破;盯住蜀汉的主力,可以防止蜀军出其不意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避免太大程度的损失;不打,避免战斗中出错,给诸葛亮可乘之机;拼后勤消耗,以长击短,直击诸葛亮的软肋。
可以说,以司马懿的才能,他已经将能做的做到了最好。可他手下的将军们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如果要坚守,那大军就不必远来祁山,只需固守紧要,拉长蜀军补给线,再寻机切断它;既然来了,就应当大举进攻蜀军。而司马懿现在既要来又不敢打,像什么话!
将军们一再请战,司马懿就是不同意。那些心直口快的将军就不客气了:“都督畏惧蜀军如畏惧老虎一般,这不是让天下人笑话吗?!”
以司马懿的脾气秉性,只要能获胜,什么事情他做不出来,哪里是怕人耻笑!但他架不住众人的一再请战,五月份,在众将领的强烈要求下,司马懿命令张郃进攻蜀将王平,自己则率大军进攻诸葛亮的主力。魏军难得敢出击,诸葛亮自然不会做防守反击的打算,立即命令魏延、吴班、高翔率军迎击。
按说曹军财大气粗,骑兵不仅数量多,而且武器装备精良,这样的军队在对攻战中应该是占据上风的,奈何蜀军中有个一人抵得上万人的大明家诸葛亮。
为了对付曹魏的骑兵,诸葛亮至少明了两种特殊的器具:一种是不管怎么扔都有一个尖头朝上的四角钉,专门用来钉魏军战马的马掌;一种是可以十连的弩箭。曹军骑兵的战斗力再强,也要近身后才能挥出来,而诸葛亮就是不给他们近身的机会,冲锋中的魏军战马只要踩中四角钉,吃痛之下必然人仰马翻;那些没踩到钉子的,身上的铁甲又抵挡不住诸葛连弩长达八寸的铁质箭头的穿透;等剩下几个侥幸冲到近前的,早已心胆俱寒,更不是蜀军士兵的对手。
这一战,蜀军斩敌三千,缴获魏军骑兵玄铠五千副、角弩三千余张,取得巨大胜利,司马懿只能退守。蜀军占领祁山,并且向东大踏步前进。
🎁免费-纯欲御姐主播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