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最后的使徒(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免费-纯欲御姐主播
不管原因如何,结果都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四郡,并且实行了相对宽和的民族政策,初步缓和了益州南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使蜀汉内部达到前所未有的统一。
然而,诸葛亮之意并不止于此,他之所以安内者,意在于攘外。
建兴四年曹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逝,太子曹睿继位。趁这个机会,诸葛亮开始在汉中集结重兵,准备征讨曹魏。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临行之前,诸葛亮给刘禅上了著名的《出师表》。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了他出征的口号:“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也是他一生的心愿和奋斗目标。
建兴六年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放出风声,说自己要从斜谷道进攻长安,并且派赵云、邓芝占据箕谷,吸引曹军的注意。曹魏方面果然上当,大将军曹真率大量士兵进驻郿县,准备抵御蜀军的进攻。曹军在关中的主力被成功吸引后,诸葛亮亲自率大军进攻祁山,开始他的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的出征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一直以来,曹魏君臣对蜀汉内部的看法大体上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蜀是一个小国,称得上名将的只有关羽一个人,但关羽已经死了。当然,刘备也是打过仗的,可他同样不在了。因此,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之后的蜀汉不足为虑。
谁也没想到诸葛亮会在这个时候主动进攻,而且蜀军军容整齐、号令明肃,一时间关中震惊。诸葛亮的军队一到,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立即投降。在三郡投降的人中,有一天水郡参军名曰姜维,日后成为蜀国的顶梁柱。
诸葛亮为了这次出征足足准备了五六年,准备不可谓不充分,计划不可谓不周密,行动不可谓不谨慎。前期取得这样的战果,可以说在预料之中。
诸葛亮的胜利让曹魏内部君臣震恐,朝野上下不知所措。无奈之下,曹睿紧急集结五万士兵,由张郃统领去抵挡蜀军,曹睿自己则到长安督军。
之前由于投降的郡县太多,诸葛亮把魏延、吴懿这样的猛将都派出去接收地盘了。现在,整个凉州只剩祁山堡、陇西郡、广魏郡还在负隅顽抗,但也岌岌可危。甚至说,只要能顺利夺取祁山堡,蜀军的粮道便会畅通无阻,陇西、广魏两郡根本不是个事儿。诸葛亮现在缺的就是足够他拿下祁山堡的时间,而要赢得时间,就要守住陇西与关中连通的咽喉要地——街亭。于是,面对曹军的增援,诸葛亮紧急提拔自己看好的马谡为先锋,让其率五千人紧急前行,在街亭阻击曹魏的援军。
但凡大军出征,打先锋的通常是作战最勇猛、意志最坚定、经验最丰富的武将,这样才能保证军队勇往直前。然而,诸葛亮面对这次重要的狙击任务,在先锋人选上千挑百选,最后不仅没有选择以往很受刘备器重且能征惯战的魏延,也没有选择经验丰富的国舅爷吴懿,而是不顾许多人的反对选择了从未独立率军的马谡。
本来不拘一格选人才没有错,尤其是在蜀汉这种小国,能够现一个优秀的人才并且善加使用,说不定就会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不过,这样的人才实在难求,可以说百不得一,而马谡用事实证明,他只是其他九十九人中的一个而已。
能够入诸葛亮的法眼,马谡应该确有其才,甚至说有点儿像诸葛亮。马谡的优点就是才能出众、军事理论水平非常高,做参军的时候甚至能和诸葛亮就军事问题交流到通宵达旦的地步,但他的缺点也和之前的诸葛亮一样:缺乏实战经验。
其实,刘备早看出马谡的问题了。刘备临死前曾经交代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以担当大任,你要注意。”
或许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不知道诸葛亮是出于什么考虑,既没有考验马谡的实战能力,也没把刘备的话放在心里,竟将马谡放在了最重要的先锋位置。
当然,诸葛亮也做了一些预防工作。出兵前,他反复叮嘱马谡,行军打仗要注意地形、地势,到了街亭一定要据城防御,千万不能在远离水源的地方驻守。可是正如诸葛亮没听刘备的话一样,马谡也没把诸葛亮的话记在心里。他可能多读了两本书,心中便自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感觉。又或许,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能随机应变,反对本本主义和死板的条条框框。在街亭,马谡看了一眼地形之后,决定放弃城镇而将军队安扎在远离水源的南山。
“大人,这样不行!”副将王平极力劝阻,“临行前丞相曾反复交代,营寨不能远离水源,不能上山!”
马谡大概以为自己已经触摸到取胜的关键,因此一意孤行:“丞相没有实地考察,所说的话不一定就符合现实情况。街亭城池简陋,易攻难守,而我现在占据南山制高点,魏军不来则已,如果来,我军居高临下,必定势如破竹。”
诸葛亮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准备许久的北伐最后竟毁在自己最为看好的人手上。
张郃是一员猛将,多年来随曹家东征西讨,立下无数功劳,只在巴中被张飞打败过。这样一个有勇有谋又经验丰富的将军,带着军队来到街亭,一眼就现了马谡的重大失误,于是第一时间断了南山上蜀军的水源,然后命令士兵进攻。
军队要是断粮,忍忍还能撑三两天,可一旦断水,则连想办法的时间都没有。这时候什么居高临下、势如破竹都成了泡影,平日里计谋百出的马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蜀军大败。
马谡的失败不仅使蜀军失去了街亭,更使蜀军失去了进退的依据,甚至有被魏军包围、消灭的危险。诸葛亮虽然痛心疾,但审时度势,谨慎起见,为避免更大损失,他立即命令军队撤回汉中。和队伍一起撤回的,还有蜀军刚占领的西县的一千多户百姓。鉴于蜀军撤退后,曹真很快便平定了反叛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因此这一千多户百姓成为这次出征唯一的收获。
撤回成都之后,诸葛亮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对此次出征进行总结。说白了,就是要进行奖惩。先,作为北伐中原的策划者和指挥者,诸葛亮对战争的失败负有领导责任,于是他自降三等,从丞相降为右将军,但代理丞相的职责。街亭失利之后,赵云、邓芝寡不敌众,亦败于箕谷。赵云虽败不乱,收敛败兵稳步后撤,以较小的代价撤到安全区,可仍被诸葛亮从镇东将军降为镇军将军;将军李盛、黄袭、张休在街亭非但不能矫正马谡的错误,还与之共犯,因此张休、李盛被杀,黄袭被剥夺军权;丞相长史向朗因包庇马谡被免职。
在众将领中,唯一得到表彰和升迁的,是极力劝阻马谡不要远离水源扎寨,兵败后率众抵挡住张郃的进攻,使大部分军队安全退回汉中的王平。
当然,诸葛亮还要处理战败的主要责任人——马谡。于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真的该死吗?一方面,他违背诸葛亮的命令,致使街亭战败,从而导致诸葛亮谋划数年、在此之前形势一片大好的北伐草草结束,确实应该以军法处置;但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战争时期,军事将领是宝贵的资源,如果一个将军因为打了一次败仗就被处死,那将军恐怕就成了史上最高危的职业,没人愿意干了。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非要马谡死?
原因怕是诸葛亮要严明纪律,让蜀国上下令行禁止。要做到这一点,先就要一视同仁,而蜀国人谁都知道马谡是诸葛亮的人。马谡的哥哥叫马良,马良跟诸葛亮的私交非常好,甚至达到称兄道弟的程度,因此诸葛亮对马谡也很好。加上马谡确有才能,这才让诸葛亮把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马谡防守。现在马谡犯了这么大的错,如果留下来戴罪立功以观后效,那将来别人就会有说法。
因此,“斩马谡”势在必行,由不得诸葛亮不挥泪。
等等,马谡最后真的被诸葛亮杀了吗?
这个也说不清楚。在《三国志》中,《诸葛亮传》说诸葛亮“戮马谡以谢众”;《马谡传》却说马谡“下狱物故,诸葛亮为之流涕”;《向朗传》中又说“马谡逃亡,向朗知情不举”,为此向朗后来还遭了免职处分。
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这几个说法并不矛盾,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就可以描绘出一幅完整的景象。
街亭大败之后,由于王平率部拼死抵抗,保住了马谡在内一众将领的性命,使得战败的将士大多安全撤回汉中。但面对如此惨败,作为先锋官,尤其是初次领兵的马谡,他的反应是什么呢?大概只会是害怕。
在害怕、恐惧的支配下,马谡第一时间便跑了。但跑了几天之后,马谡逐渐恢复冷静,他比谁都清楚街亭的战败意味着什么,更知道自己逃亡会对诸葛亮造成多大困扰。最后,出于愧疚和负责任的态度,马谡又回到了成都。至于自己回去后会不会死,这大概已经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免费-纯欲御姐主播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