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洛阳。在洛阳,王充入太学,访名儒,阅百家,观大礼,大开了眼界,大增了学问,
初步形成了他博大求实的学术风格。
三、负笈京师
东汉的京师在洛阳,当时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汉的开国皇帝刘
秀(即光武帝)本是南阳的一位书生,夺得天下后,特别注重文雅,尤向儒术。史
称他&1dquo;未及下车,先访儒雅”,收集典籍,征招遗隐,&1dquo;于是四方学士,莫不抱负
坟籍,云会京师。”为了安抚这批饱学通经之士,光武皇帝特起太学,设博士,用
他们来教授生徒,造就人才。太学既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典籍丰富,名流
革集,也是全国最权威的学术活动中心。因此四方郡县都挑选优秀青年进入太学深
造,王充亦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太学学习。王充到太学的时间,大约在建武二十年
(公元44年),谢承《后汉书》载:&1dquo;班固年13,王充见之,抚其背谓班彪曰:
&1squo;此儿必记汉事。’”谢承书已佚,此文见于范晔《后汉书·班因传》李贤注。班
因生于建武八年,比王充小5岁,班固13岁,王充到京师时,已年满18,正当汉光武
二十年。风华正茂,正是学知识,长见识的大好时机。不过,当时太学受今文经学
的影响,盛行章句之学。传经注重家法师承,先生们将先师的遗教记下,章有章旨,
句有句解,称为&1dquo;章句”。弟子们反复记诵,味同嚼腊;恪守师训,不敢越雷池一
步。加之光武皇帝沉迷纬书谶记,事无巨细,皆决于图谶,神学迷信,充斥学坛。
太学教育,不仅方法僵死,而且内容虚诞。好在这时王充的前辈学者社林、郑众、
桓谭、班彪等人都在京师,他们都是古文经学家,博学淹贯,号称大儒。在数家之
中,王充对桓谭和班彪最为推崇,受他们的影响也最深。
班彪(公元2年—公元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
有名的古文经学家、历史学家,史称&1dquo;通儒上材”。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
记后传》。他为人的特点是:&1dquo;仕不为禄,所如(往)不合”;治学的特点是:
&1dquo;学不为人,博而不俗”;写作的特点是:&1dquo;言不为华,述而不作。”(《汉书·
自纪》)其子班因,宇孟坚,即《汉书》的作者,亦博学多通。史书说他&1dquo;博贯载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