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最后的使徒(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免费-纯欲御姐主播
退到白帝城之后,为了堵住成都那些不同意伐吴之人的嘴,也为了给自己开脱,刘备没有回成都,而是摆出一副“天子守国门”的态度,留在了被他改名为“永安”的鱼复县。但现实的惨败不是嘴硬就能无视的,年逾六十的刘备面对如此重大的打击,整个人很快就病倒了,并且再也没能活着回到成都。
章武三年曹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二月,心力交瘁且被痢疾反复折磨的刘备感到自己命不久矣,遂命人将诸葛亮请到白帝城来。三月份,刘备病笃。临终前,刘备任命丞相诸葛亮辅政,又任命尚书令李严做辅政的副手,并且留下了那段著名的遗诏:“你诸葛亮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若太子是可以辅佐的,请你辅佐他;如果他不成器,你可自取。”
诸葛亮顿时痛哭流涕,表明心迹:“臣一定尽心竭力,效忠贞之节,直到死为止。”
刘备又给太子刘禅留话:“你们兄弟几人,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
这本是将死的老皇帝和辅政大臣之间的一段常规对话,却因为刘备口中的“自取”二字引后人无尽的猜想。一般来说,史学界对于“自取”有两种解释。如果把“自取”解释为“取而代之”,那刘备的思想可以说太过前,可能性不大,因此又有人将“取而代之”引申为刘备对诸葛亮的一种逼迫,逼他对刘备以及刘禅表忠心。以诸葛亮的为人,一旦他赌咒誓,日后必然不会反悔。这就相当于在精神层面困死了诸葛亮。而如果把“自取”解释为“自己选取”,那刘备给诸葛亮留下的就是选择皇帝的权力,让他可以从刘备的其他儿子中选择更为合适的皇帝人选。
那么,哪一个解释合适呢?
当然,更为合适的解释还是后者:刘备给了诸葛亮选择皇帝的权力。这类似于后世的君主立宪制。对于一千八百年前的刘备来说,这已经是很先进的思想了。与此同时,他希望诸葛亮更尽心地为自己的儿子服务也是事实。其实,刘备和诸葛亮本质上不过是古代一对寻常君主和臣子,思想远没有现代人那么复杂。不管刘备临终前和诸葛亮有没有这一番对话,刘备的家天下思想是不变的,诸葛亮的忠君观念也是不变的。
早先刘备半生戎马,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子嗣。以他当时的情况、境遇,估计后半生难有出头之日,孩子便更不敢想。于是,到荆州之后他收了一个姓寇的小孩儿做养子,改名刘封。没想到刘备后来时来运转,不仅出了头,还接连有了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从刘封和刘禅的名“封”“禅”来看,一直以来,刘备内心的想法可谓昭然若揭。
这下刘封就尴尬了。他不仅名义上是长子,有武艺,气力过人,而且还带兵打过仗。这样一对比,不禁让刘备的嫡子刘禅看起来更为“阿斗”。等养父刘备的大业蒸蒸日上之后,刘封越来越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不仅处理不好与同僚孟达的关系,最后逼得孟达投降曹丕,甚至对关羽围攻襄樊时让他出兵相助的请求置之不理,间接致使关羽后来因兵力不足而失败。
逼走孟达、不助关羽,这两件事已经让刘备对刘封很不满了。这时候诸葛亮又对刘备说:“刘封性格刚猛,一旦陛下百年之后,太子怕是制不住他。”
于是,刘备赐死了刘封。
从这件事来看,刘备为使自己的基业能传承下去,连自己的养子都可以杀,又怎么可能有把位置让给诸葛亮的想法呢?所以,除非刘备临死前脑子出了问题,不然绝不会冒出让诸葛亮取代自己的儿子当皇帝的念头。
事实上,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一直很微妙。在刘备心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怕还不到让他惊为天人的地步:刘备入蜀带的是庞统,征汉中带的是法正,诸葛亮则一直被委以镇守后方的重任。甚至直至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主要功绩还是在赤壁之战时促成孙、刘两家的军事联盟,而他的实际表现也远不像历史演义里那般机变百出。
但毫无疑问,相比于诸葛亮模糊不清的军事能力,他对刘备的忠心、对汉室的忠诚则是无疑的,在政治上更是难得的治国之才。刘备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两点,而且他也没有其他选择。甚至对于诸葛亮,刘备有可能一开始就是将其作为辅佐自己继承人的大臣来培养的,就像曹操对郭嘉那样可惜郭嘉死在了曹操前面。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备让诸葛亮辅政,并赋予他牵制皇帝的权力,以保证他日后在处理蜀国的军政时可以放心地施为。这是确保未来诸葛亮在世的较长一段时间内蜀国政治稳定的基础。
这是刘备的幸运。当然,这也是诸葛亮的幸运。他遇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学生,刘禅不仅忠实地执行了老皇帝交代的事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没像明朝万历皇帝对待死后的张居正那样对待诸葛亮。
刘备驾崩后,刘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又领益州牧,将蜀汉所有的事情都交给诸葛亮去做咸决于亮。
诸葛亮终于获得了一展抱负的舞台。在之后的十一年时间里,在这个有点儿小、时机也不太对的舞台上,他上演了一支精彩至极又令人扼腕的独舞。
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整体策略早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o7年的时候就已经明确,就是他在《隆中对》中说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然后一旦有机会再图中原。现在,诸葛亮终于有机会实施自己的策略了。
但诸葛亮完全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手上是一个烂摊子:关羽丢了荆州,不仅让蜀汉失去了一条进攻的道路,还让本就弱小的蜀汉更加羸弱;刘备亡命一搏,让大量有经验的士兵和许多忠心耿耿的将军命丧夷陵,导致前一刻还处于巅峰的蜀汉帝国被刘备带着跑步进入“重症监护”的状态。
如果仔细计算,从公元219年到公元222年,这三年刘备集团的损失可谓惊人:在人才上,三年间集团损失了关羽、张飞、马、黄忠、法正、黄权、马良、简雍、糜竺、孙乾、冯习、刘巴、傅肜等人才;在军事上,襄樊之战让集团损失了至少三万人,夷陵之战不仅损失四五万士兵,军队的基层军官更是损失殆尽,几乎将多年积攒的老底赔光;在经济上,穷了大半辈子的刘备进了蜀郡后一朝家,便开始报复性地赏赐那些常年跟随自己的兄弟,没几天就把原本富庶的蜀郡搞到财政赤字状态,然后刘备挥他老刘家的传统技能,行以一抵百的虚值货币“直百钱”应对财政危机。
人才、军事、经济纷纷遭遇重大挫折,蜀汉人心浮动。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三月,就在诸葛亮离开成都去永安的时候,蜀郡汉嘉太守黄元更是举兵反叛,一度打到成都外围的临邛县。虽然黄元最后被留守成都的太子刘禅派出的禁军俘虏,但这无疑显示了当时蜀国政权的动荡。现在又面临创始人刘备的死亡,可以说蜀汉已到达崩溃的边缘。简而言之,在这样一个烂摊子上当政,不仅要挽救蜀汉的危机,还要以平定中原为己任,诸葛亮心里真实的想法大概只有四个字:我太难了。
但任何困难都改变不了诸葛亮的决心,阻挡不住诸葛亮前进的脚步。为了恢复实力,诸葛亮先要做的是稳定蜀汉的外部环境、整理蜀国内政。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刚刚辅政的诸葛亮派邓芝出使吴国,修复两国的关系。孙权迅回应,不仅断绝了和魏国的邦交,还恢复了和蜀国的经贸往来,这在迅恢复蜀国的经济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紧接着,为了进一步拉动经济,诸葛亮甩出了蜀国金融的原子弹——蜀锦。
蜀锦作为当时丝织品的最高成就和工艺代表,深受全国各地追求奢侈生活的上流人士的追捧和喜爱,并且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诸葛亮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他将蜀锦视为“决敌之资”,将蜀锦的生产拔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虽然后来曹魏的统治者也认识到了蜀锦的可怕,下令禁止魏国各级官员购买蜀锦,以断绝这种资敌行为,但蜀国和魏国贵族背地里的交易一直没有停止。当然,由于具体史料的欠缺,我们无法详细得知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蜀锦作为武器的。
诸葛亮以他的聪明才智和治国手腕扭转了蜀国的不利局面,同时展经济,积蓄力量。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他决定南征南中。
益州南部的南中地区当时包括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建兴元年,这里生叛乱,当时诸葛亮因为国主新丧,没有立即兴兵,而是选择了安抚。到了建兴三年,诸葛亮决定出兵南征。
这个时候南征南中,诸葛亮的考虑大概有这么两点:其一,经过两年的准备,现在出征比两年前更有把握;其二,实践和考验自己指挥作战的能力,熟悉战场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演练各式阵法,锻炼手下的将士——显然,他在为以后面对更大的战争做准备。
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吗?
有,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证据。
孟获在南中地区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中都有很高的威望,是当地的精神领袖。于是,诸葛亮便拿他开刀,一战生擒孟获。
等孟获被士兵们捆绑着押解到诸葛亮面前,诸葛亮不仅让人给他松绑,并且带他游览军营,参观士兵们训练和排兵布阵的情景,然后问道:“这支军队怎么样?”
孟获老实不服气:“只因我不知虚实,所以才败在你手上。现在看来,你的水平也不过如此。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能赢你!”
诸葛亮大笑,让人把孟获送了回去,并约定择日再战。
第二次,诸葛亮战而胜之,生擒孟获。不服,再战,又生擒之。前后一共七次,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七擒孟获”。
然而,这件事并不见于《三国志》,而是记载在裴松之注引的《汉晋春秋》中。《汉晋春秋》的作者叫习凿齿,是东晋的史学家。此公虽研习史学,但此文疑点甚多,当时就有很多人对他所记之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曾公开评价过《汉晋春秋》,说这本书里记载的很多东西都是在以前的史书里看不到的,而且用词、语法也跟前世的不同,因此怀疑这本书是习凿齿自己编造的。
但我们不能因为《汉晋春秋》一书有问题,就认为里面的记载全是胡诌。比如“七擒孟获”,不仅在《华阳国志》中有记载七虏七赦,当地少数民族彝族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中同样有“诸葛亮五擒孟获”的故事。所以,在平定南中的时候,诸葛亮反复拿住孟获大概率是可能的,区别只是到底几擒而已。如果七擒孟获的事情属实,或者说有那么点儿事实根据的话,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也是可以解释的:在带兵打仗这方面,他虽然理论丰富,但缺乏实际经验。现在逮到孟获这么个陪练,正是难得的机会,岂能放过?
🎁免费-纯欲御姐主播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