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一个书呆子的闹剧淮南王的谋反 淮南反案(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免费-纯欲御姐主播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经过七国之乱的折腾,国家和社会经历了一次劫难,诸侯王的实力也被折腾得差不多了。因此,尽管朝廷连年对外用兵,导致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终刘彻一朝,也没有哪个诸侯王敢真的出来扑腾一下。当然,如果你非常较真,非要说还是有诸侯王造反的,那淮南王刘安大概可以算作一个。
对于淮南王刘安这个人,有的书上是这么记载的,颇有些传奇色彩:
淮南王刘安,为人和善,淮南国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条。刘安本人礼贤下士,喜好琴棋书画,尤尚道术。一天,淮南王宫里来了八位白苍苍、老态龙钟的老者,他们是听说刘安喜爱道术才不远千里来求见的。没想到,八位老者竟被宫里看门的当骗子拦住,老头们瞬间变化成八位样貌俊朗的少年,这下可吓坏了宫里看门的,立马屁滚尿流地跑进王宫里回报。刘安听闻有仙人来访后也是大惊,忙亲自出迎。
当刘安把这八个人迎进宫里叙谈一番后才得知,这八位仙人号“八公”,分别是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寿千龄、叶万椿、鸣九皋、修三田和岑一峰。他们自称有吹嘘风雨、震动雷电、倾天骇地、回日驻流、役使鬼神、鞭笞魔魅、出入水火、移易山川、千变万化的本事,还现场表演了一段。这下,刘安对八位仙人的本事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仅把仙人视为上宾,还亲自拜仙人为师学习道法,最终得仙人传授《玉丹经》三十六卷。
刘安按仙人的指引勤修三年,就在即将丹道大成之际,刘安的臣子雷被因过失触犯了刘安,他担心自己被杀,遂恶人先告状,上书皇帝诬告刘安谋反。当皇帝派遣九卿之一的宗正前去调查的时候,刘安已在八公的协助下炼成金丹,与其亲属三百余人一起服用后同日飞升。其炼丹所用的鼎炉之内残存的药末被家中所圈养的鸡狗啄舔后,鸡犬亦白日飞升,空留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一段佳话。
以上均出自葛洪的《神仙传》,属于怪力乱神一类的诬妄之谈,毫不可信。
事实其实是这样的。刘安是刘邦的小儿子淮南王刘长的长子。和不学无术的刘长不同,刘安从小博览群书,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在刘长死后的第十年,文帝将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为王,刘安仍称为淮南王。
刘安当了淮南王后并没有吸取父亲之死的教训——夹着尾巴做人,而是始终咽不下自己父亲之死的怨气,时刻想瞅个机会造反。
谋反在哪个王朝都不是新鲜事,刘安的谋反却与众不同。他自十五六岁从阜陵侯升为淮南王后便开始了持续数十年之久的谋反准备,而且好几次都是差那么一点儿就要动手了。
第一次是在七国之乱的时候,当时吴王刘濞曾派人去联络刘安三兄弟。对于刘濞的提议,刘勃和刘赐都没有回应,刘安却心动了。毕竟圣人在书上也说过“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二十五岁年轻气盛的刘安当时就准备起兵,和刘濞组成联军。这事被刘安手下的淮南国国相知道了,他主动跑去找刘安,说:“大王要是准备起兵响应吴王,我愿意替大王统兵,去冲锋陷阵。”
刘安很高兴,他正为自己不懂行军打仗而愁,现在有人主动出来帮忙,自然求之不得,马上就把兵权交给了国相。可刘安没想到的是,国相一拿到兵权就翻脸了,还派兵把淮南国的都城寿春里里外外围了个水泄不通,绝口不提起兵助吴的事情。正因为这样,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刘安的淮南国才没有受到牵连。刘安这次恐怕受惊不小,以至十几年间没敢再有什么非分的想法。
虽然任何事情的刺激都会使人产生应激反应,但哪怕是再强的应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淡化并消失。对刘安而言,七国之乱的惊吓也一样。时间到了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刘安入朝。当时的太尉田蚡为了巴结刘安,亲自到霸上去迎接他,还在私底下跟他说了这样一番话:“现在陛下没有儿子,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子,又勤政爱民,仁义布于天下,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如果,我是说如果,有一天陛下不幸驾崩了,那当今天下没有人比大王您更适合当皇帝了。”
田蚡无疑是在拍马屁,而且这个马屁拍得还十分高明——一个马屁的好坏不在于拍的人说了什么,而在于被拍之人怎么看,如果被拍之人不认为这是马屁,那这个马屁就是一个好马屁。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田蚡纯粹是在扯淡。这时刘彻才刚刚继位,而刘安已经四十岁了,依照自然规律,他和刘彻谁会先死那是连想都不用想的事情。而且,田蚡是刘彻的舅舅,刘彻万一挂了,对他能有什么好处?他怎么可能希望其他人来坐皇帝这个位子?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安听了田蚡的话居然觉得非常在理,内心也把自己当成了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到了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一个少见的天文现象出现了:一颗彗星划过了天际。彗星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只是稀奇而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但这罕见的天文现象对古人而言就不一样了。古人十分讲究天人一体,认为如此罕见的天象必定是上天在暗示什么。刘安也看到了这颗彗星,并心生好奇:是不是上天在预示什么?当然,如果只是好奇并不算坏事,可刘安平时爱研究学问,他自己又有钱,手底下养了几千门客帮他做学问,这些人里面就有专门研究星相学的。既然心生好奇,刘安就找了这方面的专家来讨论。
事情坏就坏在这帮人身上。
他们不仅一口气列举出近年来所出现的类似天文异象的具体时间,还举一反三,并坚定地告诉刘安:“当年吴楚起兵的时候,天空中也有彗星出现。而且,那时候的彗星只有数尺之长,吴楚叛乱就造成了流血千里的兵祸,而今的彗星竟长过天际,想必天下不久定有大乱。”
这话刘安听着在理,而且这时刘彻还没有儿子,几年前田蚡的马屁他还当宝似的暗暗藏在心里:一旦天下乱了,现在的皇帝被赶下台,那他刘安不就是最有机会登上皇帝位子的人吗?刘安相信,上天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的,为了响应上天的号召,他又决定造反了。
与当年那个二十多岁的莽撞青年不同,这次刘安谨慎多了,不仅亲自主持操办了购置兵器的事情,还不惜重金在民间网罗了一批谋士说客,为自己制造舆论。这些谋士说客里当然有很多擅长溜须拍马的,碰上刘安这么一个爱被拍马屁的主子,一通诸如“大王盛德满于天下,堪比尧舜禹汤”之类的马屁拍下来,竟把刘安拍得飘飘然起来。仿佛只要天下一乱,所有人都会翘以盼,拥戴他刘安出来匡扶社稷,平定天下,然后登基做皇帝。
除此以外,刘安还做了两项他认为非常重要的安排。
第一是派遣美女间谍进长安做卧底。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怀揣着给刘安刺探消息的使命,一位女子乘坐马车匆匆离开了寿春。对自己派出的这个女间谍,刘安很放心,因为这个人就是他的女儿刘陵。刘陵从小机灵聪慧,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而且据说长得还不错。刘陵到了长安非常卖力,利用自己的美色以及父亲的影响和资源,很快就成为长安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游走于皇帝的多位近臣之间套取舌漏,为远在淮南的刘安提供各种消息。
第二是清除自己身边可能存在的朝廷的眼线。刘安这样做无非怕自己想要谋反的消息会走漏。对刘安来说,整个淮南王宫乃至整个淮南国的所有官吏都好办,大不了辞退了再聘请新人,有一个人却非常棘手,这个人就是太子刘迁的太子妃。太子妃是修成君的女儿,修成君是王太后和其前夫金王孙所生的女儿。尽管这个太子妃在皇帝和皇太后那里似乎并不得宠,不大可能是皇帝派来的卧底,但刘安现在心里有鬼,看谁都可疑,必要将她赶走而后快。刘安想要儿子休妻,但皇太后的外孙女哪是随随便便说休就能休的,于是他和儿子一合计,想出来这样一个苦肉计:让刘迁不和太子妃同房。
依照老子刘安的意思,儿子刘迁找了各种理由,一连三个月都没有和太子妃同睡过一张床。三个月后,这事“一不小心”被刘安知道了,他“勃然大怒”,一顿板子下去把刘迁狠狠地教训了一番,然后让人把刘迁和太子妃关在同一间屋里不许外出。这一关又关了三个月。或许,刘迁这小子在某些方面也端的是能忍,或许是刘安的那顿板子打重了,刘迁想不忍都不成,结果,三个月过去后,双方还是平安无事。这下,太子妃自觉失去了女人的魅力,自己都没脸再待下去了,便主动向刘安提出要和丈夫刘迁离婚。刘安听罢当然是极力劝阻的,最后,在“百般无奈”之下,刘安只好同意了太子妃的请求,派人将太子妃送回了长安。
做完这些以后,刘安自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而,安静地等了几年后,上天预示的大乱没有出现,他家里却出事了。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没了正妻的刘迁在宫里闲来无事便开始学习击剑。刘迁继承了刘安的秉性,宫里的陪练为了奉承太子,每次练剑都假意不敌刘迁,这让刘迁学了几天剑便不知道天高地厚,每当一剑在手就生出独孤求败的感觉。当时,淮南国的第一剑客名叫雷被,是淮南王手下的“八公”之一,在宫里已经找不到敌手的刘迁就提出要挑战雷被。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刘迁手头儿有几斤几两,哪能逃得过雷被的火眼金睛。雷被一看太子眼神散漫、双腿无力、步伐飘浮,就知道他练的都是些没有用的花架子,而自己的武艺是在长期实打实的搏杀中历练出来的,不用比也知道是什么结果。况且,刘迁平日里骄横惯了,若和他比武,输了砸自己招牌,赢了断自己活路,怎么看都是赔本买卖。因此,雷被哪里敢接受太子的挑战。再说,刀剑无眼,真要动起手来,万一伤了太子,自己非但逃脱不了干系,到时候恐怕连父母妻子都没办法保全。所以,对于刘迁的比武要求,雷被再三推辞。可他越是推辞,刘迁就越觉得雷被看不起他,于是拔剑挺击,一再相逼,雷被最后迫于无奈只好出剑反击。
刘迁和雷被,一个步步紧逼,一个处处退让,两人斗作一团,竟也好似打了个半斤八两,但时间一长,雷被的血性再也按捺不住,稍一力便将刘迁的长剑击飞,一不小心还伤了太子。这下,雷被吓得不轻,赶紧告退回家,可是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伤害的刘迁哪里会放过他?雷被知道自己在淮南是没法儿待了,可怎么才能离开淮南国呢?雷被苦思无策,整天在家惶惶不可终日。正好,这时候皇帝下诏,要在全国征集敢于从军出征匈奴的人,并下令说只要应征者有从军出征的决心,全国上下不论官职大小,谁都不能对其进行阻拦。
这道诏令让雷被看到了活的希望,他马上向淮南王提出要应征入伍。可是,刘迁又怎会轻易放过这个不给自己面子的第一剑客?他每天都在刘安面前说雷被的坏话,刘安一听雷被这么不识时务,竟对自己儿子不敬,那对自己这个老子岂不是大不敬?刘安因此非但没同意雷被的应征请求,还准备将雷被拿下杀一儆百。
俗话说:“人急拼命,狗急跳墙。”雷被这下被逼急了,为了活命只好只身逃亡。经过好一番周折,雷被逃到了长安。到了长安后,雷被马上向皇帝上书,检举揭淮南太子刘迁公报私仇、违抗诏令、阻挠他应征为国尽忠的罪恶行径。
要注意,雷被的起诉仅此而已,并没有提及淮南王要谋反的事情,因为雷被自己并不知道这件事。但这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就像第一块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时,抗击匈奴仍然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其他任何事情都要为此让路。现在居然有人敢抗诏,哪怕这个人是诸侯王,皇帝也是不允许的。刘彻于是下令,要廷尉和河南郡的郡守严肃处理淮南太子刘迁。
刘安很快就从女儿刘陵那里得到了皇帝要派人将自己的儿子押解进京审讯的消息。一听到这个消息,刘安和王后十分惶恐,他们哪里舍得自己的宝贝儿子,就决定一旦皇帝真的逼他们抓自己的儿子,他们马上起兵造反。
刘安做事优柔寡断,头脑一热就喊打喊杀,等到惶恐过去,头脑稍微冷静下来,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什么时候反,怎么反,以什么理由反,反了以后怎么打,刘安通通都没想好。就这么拖了十几天,长安城里又传来消息,说皇帝下令不再逮捕刘迁,改为派人下来对质,取下口供即可。刘安一听,一口气松了下来,这个反也不准备造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刘安刚松一口气,就又听说淮南国的国相上书朝廷,把寿春县的县丞给告了,理由是县丞徇私舞弊,没有及时执行朝廷要求将刘迁押解进京的命令。国相是诸侯国中由皇帝派来监督各诸侯王的最高一级官员,淮南国国相当然是向着皇帝的。而且,刘迁平日在淮南国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国相要么是作风端正,很看不惯刘迁平日的作为,要么就是跟刘迁有私仇,而县丞没有及时执行命令致使刘迁逃过一劫,这让国相很不爽,就上书弹劾县丞,说他为了奉承淮南王而没有及时执行皇帝的命令。
拖延、不执行皇帝的命令是大不敬的行为,按律是要砍头抄家的。刘安一看,你敢动我的人,我不保县丞怎么行。于是他就把国相请来,让他高抬贵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国相丝毫不给刘安面子,一口回绝了刘安。这下,刘安面子上挂不住了,就也寻个莫须有的罪名,给皇帝上一道书把国相告了。
但凡上级告下级,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告一个准。这次没人能保住淮南国国相了,国相很快就被押解到长安并下了大狱。淮南国国相大祸临头,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一道上书又反告淮南王,理由和雷被的类似:刘安因雷被和刘迁的私人恩怨徇私,阻挠雷被从军。
🎁免费-纯欲御姐主播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