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宝马(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免费-纯欲御姐主播
李夫人也许真的是红颜薄命,也许是有得必有失,要么就是命中难以承受此等富贵。她得到的恩宠既隆重又凶猛,但付出的代价也大。就在恩宠日隆之后不久,李夫人便身染重疾,一病不起。虽然她身在皇家,且享受着当时社会中最高的待遇,但在疾病面前,人是那么的脆弱和无力。李夫人很快就到了病重不治的地步,即便宫里有最好的太医和最好的药物,也只能徒呼奈何。
听说爱妃病危,刘彻急急地赶到李夫人的宫里,想再看一眼自己心爱的女人。这时候,李夫人的聪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史册中挥了作用:她狠心地让侍女将皇帝挡在屋外,不让皇帝进屋看她。可区区侍女又怎有胆子挡皇帝的万金之躯?从太医的口中得知李夫人的病情已无回天的可能后,刘彻也不指望能有奇迹生,只是想再见自己心爱的女人一面。然而,当刘彻闯进李夫人的寝宫时,她却用被子蒙住了头。
“陛下,臣妾久病憔悴,不敢再见天颜。妾死之后,愿陛下念在往日的情分上,能善待我儿及我的兄弟。”
“爱妃病重恐难回天,为何不肯见朕最后一面?只这最后一面,爱妃能当面托付孩儿及兄弟于朕,岂不是很好吗?”
李夫人的回答很决绝:“臣妾病重,且未曾洗漱打扮,依礼不能见陛下,陛下请回。”
这时候,刘彻的语气已近乎哀求:“我这就召见爱妃的兄弟,赐千金,封予高位,可好?”
李夫人淡淡地回了一句:“是否给予他们高官厚禄只在于陛下的决定,在于以往陛下对臣妾的感情,并不在见不见这最后一面。”
说完不等刘彻再有言语,李夫人直接转过身去,把背影留给皇帝,再不一言。在百般哀求而不得之后,刘彻只好默默地退出了李夫人的寝宫。
当时,李夫人的亲戚和心腹侍女都不解她为何要拒绝皇帝的要求,李夫人只好解释道:“以色相服侍君王的人,色相衰败后恩宠就没有了,我现在这副样子还敢见陛下吗?倘若陛下见了我现在的样子,肯定再也不会喜欢我了,我在他心里留下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还不如就让他记住我以前漂亮时候的样子,这样说不定以后他念及往日的恩情还会照顾我的兄弟姐妹。”
聪明,这在以往很多人眼里都是很大的聪明。就是因为李夫人的这番作为,她在刘彻的心中一直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死后甚至得到了和皇后同等的待遇。在现在这种喜欢排座次的年代,李夫人因此还常被列入各种“最聪明妃子”的榜单,而且历来排名都比较靠前。
可是仔细一想,事情又得分两说。
皇帝是什么人,他想看一个将死之人一眼,就真的做不到吗?即便李夫人还有一口气在,生前都不许皇帝看她一眼,那她这口气断了之后呢?恐怕其他人也没李夫人的胆子和气魄,敢阻拦陛下吧?而且,在没有火葬的年代,李夫人这种身份地位的人死后是要入土为安的,而人死一时三刻之后,尸斑即开始出现,再留得三五日,如果保存条件不好,尸气产生,尸体就会膨胀,五官可能都会扭曲,容貌就更为恐怖了。这时候再让皇帝看见,心理落差恐怕更大,搞不好可能都会吐出来。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比如说,李夫人得的可能是一种急性的传染病,不仅容貌尽毁,而且有传染性。刘彻即便再爱她,也是惜命的,而且朝廷的大臣以及宫里的太医恐怕也不会允许皇帝再接近李夫人,哪怕是接近她的尸体。于是,李夫人生前的愿望便得以实现:多情的皇帝最终记住了她生前婀娜的身姿和绝世的容颜,且终身不能忘却,甚至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记忆而对李夫人的孩子和兄弟另眼相看。
但我要说的是,李夫人的这种聪明其实还是小聪明,并不是大智慧。因为是小聪明,所以她看不清自己身边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兄弟亲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她真的有智慧,就当了解自己的兄弟都是些什么人,有多大的能力和本领,就应该给他们讨一个爵位或重赏,让他们安安分分地过富足的日子,而不是在后来招来灭门的惨祸。
这且按下不表。
单说皇帝现在要选将,根据他任将唯亲的原则,他很自然地就想到李夫人还有个哥哥叫李广利,长得好像也蛮高大的,想必也有膀子力气。得,就他了。
按理说,要为一个重要的职位选人,不拘一格地选择有足够才能的人才是正道,可有了之前的例子,刘彻似乎上瘾了,认为自己喜欢哪个女人,只要提拔她的亲戚就可以了。想当年卫青不就是这样吗?霍去病不也是这样吗?殊不知,运气一事,可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尤其当年刘彻选对卫青和霍去病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已经是上天对他极大的眷顾了,这种天大的运气哪会常有?所以,当运道恢复正常后,光用猜的,也知道刘彻随着自己的性子选出来的人是个什么货色。
当然,刘彻可能也知道李广利不成器,可现在毕竟不是当年刚开始攻打匈奴的时候,需要卫青这种军事天才。如今的汉军强大无比,去攻打一个据行内人说只需要三千弓箭手就能拿下的小国,领头的将领不管是谁,只要有基本的行为能力,应该就不成问题。这样的好事不给自己宠妃的兄弟,难道还要便宜了他人?所以,攻打大宛、到2师城取天马的事情,不管李广利本人愿不愿意都得去,因为这是皇帝为他将来飞黄腾达甚至以后担任大司马而准备的跳板。
将军姚定汉说三千人就能摆平大宛,刘彻就给了李广利十倍于三千还多的兵力——六千精锐的骑兵和数万好勇斗狠的年轻士兵。大军既然要去2师城,那为的李广利将军自然就号称2师将军。而且,为了保险起见,刘彻还给李广利安排了一个主管军事的叫李哆的校尉、一个叫王恢的向导和一个主管军中刑罚之事的叫赵始成的军正。这样看来,李广利这个将军在大军中其实也就充当个门面摆设。不过,一旦凯旋,那最大的功劳还是他李将军的。
在准备就绪后的太初元年公元前1o4年,大军开拔了。
依刘彻的看法,这本是一件并不困难的差事,想来天马不久就可以在上林苑里奔驰了。可苦等了一年多,刘彻才等到李广利的消息:大军并没有抵达2师城,只到大宛边上的郁成就被杀败了,而且回来的士兵不到出时的五分之一。
面对如此的惨败,李广利竟还大言不惭地向刘彻上书,说这次出征大宛的最大困难不在于征战本身,而在于饥饿导致的非战斗减员太多,后来大家都认为军队人数太少,不足以攻占大宛国,为了保存剩余的有生力量,他才带兵回来。
看来李广利不仅没有军事能力,连脑子也比较简单。皇帝在哪儿没有眼线,你以为你说人手不足,他就相信你?其实,刘彻早已得到密报,将李广利出征的前前后后了解得清清楚楚。
原来,因为李广利这个人本身就没什么军事素养,也没什么行政能力,一下子做了这么大的官,便以为天下无事不可为,对内作威作福。而且,上梁不正下梁歪,自他以下,官吏对下级层层盘剥,整支军队的作风十分乌烟瘴气,结果大军所经之处,所有的国家都把汉军拒之门外。起初,李广利不以为意,可大军走了一段时间后,士兵们自带的粮草很快就消耗光了。李广利仿佛这时候才知道士兵们也是要吃饭的,可他不说派人好声好气地联系当地群众,依靠当地群众获得粮草补给,还摆出一副大爷的样子,伸手就跟人家要酒要肉,吃完了还要打包。别人不给,李广利还不愿意,就要强取豪夺。
这样的做法自然会让沿途的西域小国不满,一听说汉军到来,各国都紧闭城门,坚壁清野。李广利尽管跋扈,可他也是人,也知道饿,于是命令军队路过一座城池就攻打一座城池。遇到抵抗力弱的,他们两三天就能打下来,然后冲进去将城中的物品掠夺一空,吃上一顿饱饭,再打包几天的干粮;遇到抵抗力强的,几天打不下来就绕开,拖着饥肠辘辘的身子寻找下一个目标。
李广利治下的汉军,完全没有当年那支屡战屡胜的天兵的风采,一路上逃跑和饿死的人不断地增加,等到了大宛边境的郁成,几万人的大军只剩下数千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士兵。这样的军队,别说战斗力,连军心也是一盘散沙。结果,郁成城里的军队主动出击,只半天就将汉军打得大败,成千的士兵血洒城下。
李广利尽管什么本事都没有,还是知道要保命的,现在的情况还怎么可能到2师城去取马?他找来手下的将军李哆、赵始成一合计,认为还是赶紧跑路要紧,于是便带着残兵灰溜溜地跑回了敦煌。
刘彻习惯了当年卫青和霍去病的威风,现在遇上这样一个废物大舅子,让他气不打一处来。他马上下了一封斥责李广利的诏书,并命人把守住玉门关,声称2师将军受命取天马,现在天马未到,如果2师将军及其手下胆敢踏入玉门关一步,通通格杀勿论。
第一个被刘彻的诏书吓到的,并不是李广利手下的士兵和将领,而是李广利本人。他进不敢到大宛取马,退不敢踏入玉门关,堂堂的大汉将军、国舅爷,竟沦落到跟着手下几千名残兵败将在敦煌吹西北风的地步。按说,如果换个稍有羞耻感的人,这个时候保不齐会带兵重新杀回大宛,一死了之,要么就在羞愤之下刎颈了。可李广利平时虽作威作福,面对生死却是个没什么胆气的小人,比起死,他还是情愿在西北苦寒之地苦熬。想想也是,自己的妹妹处心积虑地设了这么一个套把皇帝套牢,说不定过些日子,皇帝念及旧情又改主意了呢?
🎁免费-纯欲御姐主播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