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免费-纯欲御姐主播
刘濞等的借口说来就来。
当上了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一心要削藩的晁错开始小试他的牛刀。晁错先派人在各个诸侯身上到处抠错。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查到赵王刘遂犯了一个案子,上报皇帝,皇帝下令削了赵国的常山郡;他又抓住了胶西王刘卬卖官卖爵的把柄,皇帝又下令削了胶西王的六个县;他还查到楚王刘戊在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来长安为薄太后守孝的时候,晚上睡了跟自己一起来的妃子,晁错判定这是“大不敬”的罪过,让皇帝下令砍刘戊的头。
其实这些算什么罪?卖官卖爵的事情也不是他胶西王兴起的,刘启的老爹汉文帝刘恒才是始作俑者。在那样一个年代,刘戊作为一个诸侯,不过就是在守孝期间睡了自己的女人,顶多算是不道德,怎么就犯了死罪呢?但不管怎么说,晁错最后虽然没能杀掉刘戊,却借这件事情让皇帝下令削了楚国的东海郡。
捏完一圈软柿子之后,晁错觉得有了皇帝的支持,诸侯们都是案板上的肉,任他宰割。他信心大增,准备动一个硬的试试。
晁错要动的这个硬的就是刘濞。
晁错关注刘濞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早在刘恒当皇帝的时候,晁错就三番五次地上疏检举刘濞的过失,请求文帝削减吴国的封地,但刘恒都没有接受,这让晁错内心很不爽。晁错好不容易熬到自己的学生当了皇帝,试探性地动了几个诸侯的封地,也没见他们敢公然反对,他就更不客气了,开始对刘濞下手。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错再次建议皇帝削藩,而且点名要削吴王刘濞的藩。晁错是这样上疏的:
当年高皇帝平定天下后,因为自己的兄弟少,儿子年纪又小,他只能把地盘分封给众多同姓的诸侯。别的不说,齐国有七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这三个诸侯的地盘就占了天下的一半。吴王刘濞因为当年太子的事情就诈病在家,不来朝见先帝,这在古代是杀头的重罪,但先帝仁慈,不忍心查处他,还赐拐杖让他在家里好好休养。先帝这是多么宽厚、仁德啊!可刘濞非但不痛哭流涕改过自新,反而越来越骄横霸道,每天在吴国铸私钱、卖私盐,还诱使天下的罪犯逃到吴国去帮他作乱。对付这种人,陛下就应当削减他的地盘,反正现在刘濞的情况已经很明了:削他会反,不削他也会反。如果陛下现在就动手削减他的地盘,他反得虽快,但是他没准备,这样造反带来的危害小;如果不削,他反得虽慢,但到时候他准备好,造起反来危害就大了。
晁错以前不是没向文帝刘恒提过削藩的建议,刘恒也未必不想削藩,可他还是几次否决了晁错立即实施削藩的要求。或许是刘恒没有想好用什么样的办法削藩,但他是一个政治家,知道作为政治家在考虑一件事情时,除了要考虑该不该做,还要考虑什么时候做、怎么做。和老谋深算的刘恒不同,年轻的刘启至少在这件事情上看起来不像一个政治家,他一看晁错讲得很有道理,就准备着手削藩的事情。
刘启把晁错的上疏拿到朝廷上讨论,让晁错公开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让大臣们跟晁错讨论一下。晁错也不推辞,先是高谈阔论了一番削藩的理由,然后清了清嗓子,朗声抛出自己的观点:“眼下诸侯们是‘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现在大家都知道皇帝是支持晁错的,又有申屠嘉的前车之鉴,哪有人敢再去跟他争辩什么。也有几个不同意削藩的,比如太后的侄子窦婴。他是一个有办事能力的人,但他并不以口舌之利见长,也说不出什么明确的反对理由来。
直到廷议结束也没有人能驳倒晁错,这让刘启很高兴:“看来老师是正确的,既然如此,我明天就削他刘濞的藩。”
其实,即便大臣们敢跟晁错争论,也会掉进晁错的陷阱中。“削之亦反,不削亦反”的事情除了让时间去证明,当时的人怎么去证明真伪?窦婴过分纠结论点本身,掉入了晁错的套中。这就是晁错聪明的地方,但这也隐藏了晁错致命的失误。当时只要有人跳出来反问他一句话,晁错可能就傻了,也许皇帝依然会削藩,但削藩后的事情会完全不一样。
这句话就是:“我承认你的观点没错,诸侯们是会反。但请问,削了以后,他们反了怎么办,刘濞真反了怎么办?”
晁错是不知道怎么办的,但刘濞知道怎么办。对刘濞来说,情况是反之亦削,不反亦削。可如果削藩是皇帝自己提出来的,诸侯们也说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自己的地,他爱怎么削就怎么削,是削成方的或圆的还是多边形的,那还不是皇帝自己说了算。但晁错提这个就不合适,诸侯们就可以说他把持朝政,欺负皇帝年轻不懂事,离间皇家的感情,是乱臣贼子。而刘濞作为皇帝的长辈、国家的忠臣,自然要站出来为皇帝清理身边的奸臣。
刘濞等的就是这个借口,现在他不用再坐以待毙,而是可以奋力一击,顺便算一下当年他儿子的旧账!
清君侧,反了!不对,上了!嗯——好像也不对,反正就是来了!
刘濞得到廷议削藩的消息,马上就开始计划起兵造反。即便有了说得过去的借口,刘濞也没有一味蛮干,而是主动联络因为被削藩而心怀不满的楚王、胶西王、赵王。尤其是胶西王刘卬,他是刘濞外交公关的主要对象,原因是胶西王这个人体格强壮、好勇斗狠,喜欢带兵打仗,全身上下一股子蛮劲在诸侯里面是出了名的。简单地说就是,这个人胸肌大而无脑。
果然,刘濞的说客到胶西国和刘卬一接上头,拿出“清君侧”的幌子,刘卬便欣然答应起兵响应刘濞。就这样,刘濞还是不放心,他又乔装打扮亲自到胶西国和刘卬签订了攻守同盟的协议,还约定一旦事成,他们两个平分天下。这下刘卬更是格外卖力,他又联系了胶东王刘雄渠、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和菑川王刘贤,准备和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一起组成九国联军,去修理一下刘启和晁错这对不知天高地厚的师徒。
万事俱备,等刘启削藩的诏书一到吴国,刘濞马上就翻脸了。他把奉诏前来的使者砍了,又把朝廷派到吴国的官员们统统抓起来杀掉,然后向吴国全国布动员令:“我今年六十二岁了,还亲自挂帅领兵出征,我的小儿子今年才十四岁,也在军中充当马前卒,现在国中年纪比我小儿子大又比我小的,都要出征。”一下子在吴国召集了二十几万人。
收到刘濞起兵的消息,原本约定好的其他八个诸侯也准备行动。这时却生了两个变故:一是之前答应刘卬的齐王刘将闾后悔了,他或是继承了自己父亲刘肥的懦弱,或是比自己的兄弟理智,觉得这事是不可能成功的,于是反过来派兵驻守齐国,不让其他国家的军队进出自己的地界;二是济北王刘志也后悔了,他托人转告刘卬济北国国都的城墙坏了,士兵们都在修城墙,腾不出人手来。但楚、胶西、赵、胶东、济南、菑川六个诸侯还是纷纷效仿刘濞,杀掉朝廷派到自己国中的官员起兵造反,史称“七国之乱”。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刘濞带领他的二十几万大军从广陵出,气势汹汹地朝长安杀将过去。胶西王则率领胶东、菑川、济南四国联军先攻齐国,他们把临淄城团团围住,准备教训出尔反尔的刘将闾后再和吴、楚会师进攻长安;而赵王则派人勾结匈奴,准备伺机而动。
吴军渡过淮水后和楚国的队伍联合,又勾结了东越,这下刘濞的声势更加浩大,他充分展现了自己土豪的本色,向天下布公告:“凡是活捉或杀死汉军大将的,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官职二千石的,一千斤,封千户;官职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户。如果有带兵投降或献城投降的,士兵过一万人或城中户口过一万,就等同捕杀大将;士兵或户口五千,如同列将;三千,如同裨将;一千,如同二千石;其他的小官吏投降也有不等的封赏,而且赏赐是朝廷规定的一倍以上。”
这还不算,紧接着,刘濞告诉其他六国诸侯:“我吴国的钱遍布天下,可以说各位诸侯怎么用都用不完。如果你们那里有应该得到封赏的人,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马上、立即把钱给你们送过去。”
怎一个“壕”[2]字了得!
一方面,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另一方面,由于朝廷准备不足,或者干脆说就没有准备,吴楚联军一开始势如破竹,一路杀到了梁国。要是吴楚叛军消灭了梁国,那他们下一步就准备西进叩关。这时候,长安城里的刘启和晁错都慌了。晁错毕竟只是个纸上谈兵的政论家,说白了就是个书呆子,平日里自认为秉持真理,与同僚谈及理论来头头是道、正气凛然,大有天下无敌的感觉,所以他整天在朝廷上嚷嚷“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仿佛他已经窥破了对方内心的黑暗,对方会因为受到道德的批判而跪伏在地不敢动弹。如果对手是君子,那这招可能有用,可一旦对手不讲道理,他就直接傻了。
当晁错嘴里批判的武器遇到刘濞手中武器的批判,就是秀才遇到兵,根本没有道理可讲。他心里大骂刘濞这个王八蛋不讲道理,可不管他急得再怎么跳脚,他口中的礼义廉耻根本无法抵挡刘濞的几十万大军。这时候刘启满头是汗地来问自己的老师:“为之奈何?”晁错就给自己的学生出了这么一个主意:“要不这样,你亲自带兵出征,我替你留守关中。”
这真是一个奇馊无比的主意!也只有晁错这种人才想得出来。要知道,他的学生不是一般人,是帝国的统治者,是万民之主,是皇帝。千金之躯尚且不坐危堂,何况是皇帝的万金龙体呢?而且在大臣们看来,削藩的主意是他出的,削藩的对象是他选的,现在出问题了他却让皇帝冒着生命危险去带兵打仗,自己安安全全地躲在后方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等皇帝在前线一旦有个闪失他好在后方有什么行动?这么看来,当初他极力主张削藩的动机就有问题,这一切是不是他早就预谋好的?
当然,晁错这种书呆子、理论上的巨人是不大可能有谋反篡位的野心的,他的想法其实远没有大家想的这么复杂。很简单,这已经是他能想出来的最好办法了,因为在读书人的眼里,皇帝率领的军队那叫王者之师,王者之师天下无敌嘛!
但经历过政治考验的大臣们可不这么想,晁错的言论马上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大家都在私底下议论纷纷。虽然刘启没有说晁错什么,但脸色铁青。
这时候,汉初那些能征善战的功臣基本上都已经死光了,朝中那些将军谁真的有军事才能,刚当了两年多皇帝的刘启还真不怎么清楚,好在文帝临死之前已经给他预备了一个人选:一旦国家有急事,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对父亲的临终交代,刘启心里也没有底,但这个时候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周亚夫就周亚夫,总不能真就自己出征吧?
于是,刘启第一次否定了晁错的建议,转而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军抵抗吴楚联军,周曲侯郦寄率军进攻赵国,老将栾布率军进攻围困齐国的四国叛军,最后刘启还下令召回了原来公开反对削藩的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让他做大将军屯兵荥阳。
晁错讪讪地回到家,很是不爽,又接着出他的馊主意。晁错认为袁盎曾经在吴国做过多年国相——诸侯的国相历来由皇帝亲自选派,除了帮助处理诸侯国事务,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替皇帝监视诸侯的举动——却从来没有提醒过皇帝刘濞可能造反,那他一定收了刘濞的贿赂。晁错觉得现在把袁盎抓起来,一审问就知道他们在搞什么鬼了。
袁盎和晁错两人历来不和是满朝皆知的事情,早年两人地位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相互看不顺眼,甚至到了不能共处一室的地步:同一间屋子里,只要袁盎在,晁错就不进来;晁错一进来,袁盎立马就出去。后来晁错得了势,袁盎便没有好果子吃。晁错当了御史大夫之后便以袁盎收受吴王贿赂的借口找人彻查过他,还把袁盎定了死罪。当时刘启爱惜袁盎的才能,下令赦免了袁盎的死罪,但在晁错看来,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还是把袁盎赶出了朝廷,做了一个普通老百姓。
按理说,袁盎都已经是平头百姓,还能跟刘濞有什么勾结,晁错这样做无非是借机公报私仇。事情都紧急到这份儿上了,晁错还惦记着杀袁盎,这下连晁错自己的手下都看不过去了,他们表示反对:“大人,您这么做就不对了。如果吴王没有反,您把袁盎抓起来,是有可能避免他造反的。可现在他反都反了,再抓袁盎还有什么意义呢?况且以袁盎的为人,他不太可能会做这种事情。”由于部下的反对,晁错只好暂时作罢。
虽然没真把袁盎抓起来,但有这个打算就是晁错犯的致命错误。
袁盎是什么人?他在当时不仅以直言敢谏闻名,而且非常得人心,连丞相申屠嘉这样的人也把袁盎视为座上宾。当年袁盎曾经被选调去陇西做过一段时间的都尉,结果他的人格魅力使得陇西的士兵都愿意为他卖命。不同于晁错,虽然身居高位,在朝中可能也是孤家寡人,而袁盎尽管已经成了平民,但在朝中还是有很多朋友的。晁错要杀他的打算很快就被知情人告诉了袁盎。
狗急了还会跳墙,何况是人呢?尽管已经是庶民一个,但性命攸关之际,袁盎也不得不反击了。他找到大将军窦婴,希望托窦婴的关系进宫面见皇帝,想就吴王造反这件事情当面跟皇帝解释。
窦婴是袁盎的朋友,朋友相托当然没有问题,于是窦婴马上去见皇帝,说:“陛下,袁盎原是吴国的国相,吴国的情况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现在我们正跟吴国交战,不如陛下亲自召见他了解下情况。”
🎁免费-纯欲御姐主播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