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以文失之以文(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免费-纯欲御姐主播
刘恒的施政理念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宽松、柔和的政治环境,有事情当然要管,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可也不能像秦始皇一样用法律勒着人的脖子。文帝十年公元前17o年,平时素有长者之名的将军薄昭大概是因为自己的外甥做了皇帝,平日谨慎的他也放纵起来,居然杀了人,而且这个人还是皇帝派来的使者。
这下让刘恒犯难了,一边是国家的法令、皇帝的尊严;一边是自己的亲舅舅、薄太后唯一的弟弟,怎么处理都不好。如果将此事置之不理,那国家的法律就会成为一张废纸,要是把舅舅拉出去砍头,又没办法向母亲交代,最后刘恒只能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大臣们去帮他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得到皇帝的命令,满朝的大臣一起到薄昭家里喝酒,席间大家都劝他:“事情已经到这地步了,您老还是自行了断的好,不要让皇帝为难。”这薄昭怎么会答应,就把大臣们都轰出了家门。可大臣们没完成刘恒的指示怎么敢回去复命,稍一商量,他们又敲开薄昭家的门,这次可不是去喝酒,而是每个人都穿着丧服、扛着花圈,直接到薄昭家给薄大人哭丧来了。这下逼得薄昭没有办法,只能在家里抹脖子自杀。
薄昭一自杀,刘恒就对天下人宣布,薄昭贵为皇亲国戚,虽然一时头脑热犯错杀了人,但他后来幡然醒悟,愧疚之下已经自戕了。这样既保全了皇家的脸面,也保全了国家的法律不受亲情的践踏。对薄昭的处理是刘恒施政方式的体现。事实上,文帝在位时期,各种政策的实施大多就是以诸如此类“文”的方式去进行。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刘恒也不是那么完美无缺的人,先不说他有什么缺点,就是他的“文”也是有问题的。比如,在法律上,他废除了刺字、割鼻、斩足三种肉刑,本意是给罪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毕竟鼻子不是韭菜,割了可再也长不出来了。但为了达到惩戒犯人的目的,也不能什么惩罚都没有。经过刘恒的同意,当时汉朝把刺字改为服苦役,割鼻改为打三百大板,斩足改为打五百大板。
然而,这世上很多人做事时出点是好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事也是一样。刘恒自己没试过,不知道这三五百大板可不是人人都受得住的。以前犯了罪被割个鼻子、砍个脚什么的,惨是惨了点儿,可毕竟人还活着。经过刘恒这一改倒好,脚是保住了,但五百大板打下去小命没了。有意思的是,或许是刘恒的本意感动了世人,或许是刑罚的变相加重震慑了百姓,终文帝一朝,犯罪的人确实减少了,偌大的一个国家,一年到头刑事案件加起来也就四百来起。
再说经济方面,刘恒确实心系百姓,时刻不忘减轻百姓的负担。汉朝初年,刘邦定下的规矩是田租十五税一。到了刘恒当皇帝的第二年,他就把田租减少到了三十税一,又过了十几年,刘恒觉得国库充盈,干脆把田租废除了。不用交田租当然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可这样一来,政府靠什么来维持庞大国家的正常运转呢?难道靠加重对商人的盘剥?刘恒有一套他自认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货币改革。
秦朝的时候,国家通用的货币是半两钱。对社会经济学一窍不通的刘邦在建国以后或许是因为国家的铜产量不足,或许是出于革旧迎新的考虑,就废除了半两钱,转而使用只有五分重的荚钱。可这种荚钱又薄又轻,货币的真实价值远远及不上它的面值,这又造成了通货膨胀。
刘恒即位不久便废弃了荚钱,改用重量和秦朝的半两钱差不多的四铢钱,这应该说是件好事,但在流通四铢钱的同时,刘恒废除了盗铸钱令,允许私铸钱。刘恒认为这样可以让老百姓的腰包都鼓起来,可我们现代人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彻底扰乱整个货币市场,造成比使用荚钱带来的通货膨胀更大的混乱。此外还有一个不可逃避的史实:“生财有道”的刘恒是汉朝第一个公开允许买官卖爵的皇帝。
虽然刘恒在做皇帝的时候确实使百姓的赋税减少、政府财政宽裕,甚至到了后来朝廷钱库里的钱存放太久,穿铜钱的绳子都烂掉了,但对其中的一些政策,我只能表示“呵呵”。
最后再说个人的好恶方面,刘恒自己虽然力行勤俭节约,当了二十几年皇帝的他没有为自己在宫里增加任何娱乐设施,宫里的一切都是沿用前人留下来的东西,可他对身边的两种人大方得很。其中一种是宠臣,比如邓通。曾经有相士给邓通相过面,说这个人最后会穷困潦倒地饿死,刘恒听了哈哈大笑,说:“天下都在我手里,让谁财还不是我说了算?我就偏不信这个邪。”第二天,刘恒就把蜀郡严道的铜山赏赐给邓通,让他自己铸钱花,可见刘恒“因为有权,所以任性”的程度。
可笑的是,相士的话最后还是应验了。虽然在刘恒当皇帝的时候,邓通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他一不小心得罪了太子刘启。刘启本不是大度的人,他当了皇帝很快就派人把邓通缉拿归案,给邓通定下的罪名是偷盗境外的铸钱。
可怜邓通自己就能开矿铸私钱,想当年他邓家铸的钱可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通的,这样的人还有必要偷盗境外的铸钱吗?但审理案件的官员们还是想方设法拿到了他们想要的“真凭实据”,坐实了邓通的罪状。最后判决的结果是:不要邓通的命,只要他把偷盗的钱都吐出来就行了。
宣判后,朝廷把邓通放了出来,只查抄没收了他所有的财产,即便这样,离审理认定他盗窃的数额也还有好几个亿的差距。刘启派人时刻跟在邓通的身边,一旦有人给他送钱送物,立即予以没收,是钱则直接没收抵数,是物件则没收后折现抵数。
邓通没钱吃饭?他刘启不管,反正在没补足剩下的数额之前邓通身上的一个子儿都不归他。
邓通只是靠着一个无稽的理由就飞黄腾达起来的佞臣,虽然任何一个皇帝身边都有小人,但邓通这个人即便被放在历史上的佞臣堆里也是排得上号的。原因是,一般要做佞臣,你怎么也得有那么一两个特长,比如刘恒身边的其他佞臣,有的长得好看,有的会看风水,反正你总得有点儿什么才能让皇帝看上吧?而对于邓通,史书上的评价是三个字:无伎能。现在我们知道,邓通的这个“无伎能”不仅是说缺乏能力和水平,他甚至连反抗的勇气和自我了断的决绝都没有,最后只能在穷困潦倒中被活活饿死。
还有一种人能让刘恒慷慨掏腰包,那就是方士。自从有了皇帝,从秦始皇以来,许多帝王都爱求长生,刘恒也不例外。在这一点上,他远不如他老子刘邦。刘邦不相信人会长生不死。可世上有几人对待生死能像刘邦那般豁达?
不过这也很好理解,天下都是你的,你爱干什么都行,面对这样的诱惑谁能忍得住?谁不想永远享受这无边的权力,难道还有人想把它交给别人?既然皇帝们想长生不老,至少是不死,光靠大臣们每天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显然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另外一群人的帮助,就是方士。
在最传统的中国人眼中,其实是没有神仙的,大家认同的说法是人难免一死,死后都变成鬼到阎王爷那里去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或许是因为现实的压迫、阶级的剥削使老百姓们不能忍受现实却又无法摆脱,思想中便产生了一种脱于世外、自由又无拘无束、不受任何限制的幻象,这就出现了仙人或者真人。
《庄子》中对真人的特点和能力有这样的描述:他们用脚后跟呼吸,进到水里不会弄湿身体,在烈火中不会觉得热,有的可以腾云御风而行,有的可以驾着飞龙在天上四处游弋;他们不食人间烟火,呼吸的是风,喝的是甘露,并且有无穷无尽的寿命。
这样的仙人让凡人多么神驰向往,以致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想摆脱现实的束缚去追求神仙般的生活。而社会上历来是有需求就有市场,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固定的一群人专门来研究和鼓吹神仙说,他们就是方士。
方士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之所以叫方士,大概是他们掌握了一些神奇的方术或一些奇妙的方子。历史上早期的方士大多来源于战国七雄中的齐国和燕国,究其原因很简单:因为齐国和燕国靠海。古人认为海是世界的尽头,海的那边有什么,谁能知道?
你不知道,可方士们会告诉你:海的那边有三座神山,分别叫蓬莱、方丈、瀛洲,山上的房子都是用金银建造的,里面住着很多仙人,还放着吃了就能长生不死的仙药。反正你又去不了,也没有真凭实据来反驳他们的话,再碰上两个能说会道点儿的一扯,恐怕谁听了都会信以为真。这就是为什么伟大如始皇帝嬴政一样却也会被徐福骗得团团转。
同样,汉文帝刘恒也宠信过好几个方士,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新垣平。
新垣平的出现大约在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某天,刘恒听下人来报,有个赵国的方士叫新垣平,不远千里来给自己贺喜。他感到很好奇,于是召见了这个人。
一见到新垣平,刘恒就问他喜从何来。
🎁免费-纯欲御姐主播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