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一个书呆子的闹剧淮南王的谋反 淮南反案(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免费-纯欲御姐主播
皇帝接到淮南国国相的上诉后,马上和众臣们商议处理办法。大臣们的主流意见是,不管那么多,先把淮南王刘安抓起来再说。
刘安在长安的眼线办事效率倒是挺高,大臣们这边刚商议结束,那边刘安便得到了线报。一听说大臣们商议要派人来抓他,而且据说皇帝已经同意,甚至派来抓他的人已经在路上,刘安又开始准备造反:他暗地在宫中安插了几十个武士,只要朝廷派来的人一到寿春并宣旨说要捉拿他,他便马上让武士们把朝廷派来的人杀掉,同时让太子带人杀掉淮南的中尉夺取兵权,然后起兵。
事实上,刘安的谋反再次停留在了想想而已的阶段,因为皇帝派来的中尉殷宏匆匆宣读完圣旨便离开了,圣旨中只是就阻挠雷被从军一事对刘安进行了批评教育。刘安接过圣旨,又一次松了口气,就把造反的事情又放下了。
当刘安以为事情即将这么过去的时候,手下人告诉他,之前刚走的中尉殷宏很快就会回来,听说是朝中的一些大臣坚决要按抗旨不遵的罪名处斩刘安,殷宏去而复返可能是为了这件事。一听到这个消息,刘安再一次跳起来,又准备造反。
等殷宏二进寿春城时,刘安立即让刀斧手在房子四周埋伏好,一旦殷宏拿出皇帝的诏书宣布逮捕自己,刘安就用摔茶杯作信号,让刀斧手们一拥而上将殷宏剁翻在地。
对于刘安的计划,殷宏毫不知情。可他情商过人,虽然皇帝的命令不是让他抓人,只是让他宣读一下朝廷对刘安进行削地惩罚的判决,但一边是皇帝,一边是诸侯王,自己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哪个都得罪不起。殷宏知道,自己毕竟是来替皇帝宣布处罚判决的,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本来就讨人厌,总要想个法子让刘安不迁怒于自己才好。殷宏一路走一路想,终于拿定了主意。见到刘安后,他马上摆出一副笑脸:“恭喜大王,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啊!”
刘安端着茶杯,漫不经心地坐在椅子上,问道:“喜从何来?”
殷宏上前两步,拱手鞠躬,答道:“大王,就之前雷被一事,朝中有大臣建议将王爷处斩,可陛下圣明,没有同意;大臣们又要求废除王爷淮南王的爵位,陛下也没同意;最后大臣们要求削王爷五个县,陛下只同意削两个县,以示惩戒。这是陛下对王爷的器重和恩典啊,难道不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吗?请王爷接旨。”
刘安一听没说要抓自己,只是削自己两个县,就再次松了一口气,缓缓地把茶杯放下,看着殷宏离去。
殷宏就这样离开了淮南,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
刘安本以为自己要被逮捕杀头,后来听说只是削两个县,便又把造反的事情放下。可没过几天,他认为自己以仁义治理淮南,居然还平白无故地被削了两个县,这个皇帝实在可恶,越想越气愤,越想越伤心,就再次有了造反的打算。刘安于是就每天和手下亲信伍被、左吴等人在宫里研究地图,推军棋,演练行军布阵的方案。
在古代,造反毕竟是逆天的行为,刘安也知道自己确实没什么理由和底气造反,便捏造出一些理由来自我麻醉。他时常对身边的人说:“陛下没有儿子,一旦驾崩了,朝廷里的那些大臣肯定会让陛下的兄弟,什么常山王、胶东王这些人来即位。我刘安是什么人?是高皇帝的孙子、先帝的弟弟,和那些小屁孩就不是一辈人,而且天下人都知道我以仁义治理国家,所以无论德行辈分,我都是最适合管理天下的。现在陛下对我不错,我还可以忍忍,要是皇帝换成了其他人,他们有什么资格让我称臣!”
刘安的自我麻醉还真麻出了感觉,他越来越相信这个国家即将大乱,刘彻这个皇帝没什么能力并且不会有儿子,而自己则是他想象中即将崩塌的社会的救世主,他只需要等待时机的到来。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刘安等待的时机始终不见踪影。汉朝社会稳定,皇帝不但有了儿子,还摆平了强悍的匈奴人。与此相反的是,刘安自己家里却乱作了一团。
原来,除了刘迁这个儿子,刘安还有一个庶出的长子,叫刘不害。这个人平日里并不得宠,刘安甚至不把他当儿子看。在家里,刘不害时常被刘安、王后和太子随便找个缘由提溜出来教训,生活过得十分窝囊。而刘不害性格也蔫,虽然整天受气,却也不辩解,不抗争,只是尽量躲着,不跟他们接触。刘不害知道反正抗争也没有用,自己无非是隔三岔五地被骂几句,挨几顿板子,时间一长,挨着挨着就习惯了。
虽然刘不害对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不抗争,他的儿子刘建却看不下去,想方设法要给父亲出口气。但是,在淮南国,哪里有人敢给刘不害出头?于是,刘建就打算进京告御状以扳倒刘迁,想着一旦刘迁被废,自己的父亲就可以做淮南太子。可惜,刘建的预谋还没来得及实施,消息就被人走漏给了刘迁。刘迁一看:“好小子,竟想在背地里搞你大爷,我平日里连你爹都打得,现在打你个小王八蛋还不是信手拈来?”刘迁立马派人把刘建抓了起来,打了个皮开肉绽。
刘建被打后更加不忿,他不知从哪里听来消息,知道了当年太子曾打算密谋杀害皇帝派来的中尉殷宏一事,便托好友给皇帝上书,要揭当年的密谋。
既然又有人告淮南王,皇帝照例把事情交给廷尉审理。这次刘安就没以前那么幸运了,因为这时候的丞相是公孙弘。公孙弘有个姓审的好友,是辟阳侯审食其的孙子,他非常不爽当年刘安的父亲淮南厉王刘长锤杀他爷爷的事情,就重金收买知情人,获取不利于刘安的内幕消息,想要趁此机会扳倒淮南王,给自己爷爷报仇。
世事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刘长当年自作主张锤杀审食其的果应验在了自己儿孙的身上,多年来朝廷一直没有察觉的刘安谋反一事,最后竟然让审食其的孙子揭开了冰山一角。他把收集到的材料送给了丞相公孙弘,公孙弘从材料中也察觉到淮南王刘安有谋反的可能。公孙弘是一个善于揣测皇帝心思的人,他知道皇帝忌讳这些诸侯王,便一面让人将刘建押往异地审讯,一面放开手脚,大肆彻查淮南国的事情。
这次刘安真的坐不住了,可他面对的问题仍和当年一样:自己不会带兵打仗,怎么办?他于是便想让手下伍被做将军,统领军队。
最初参与这事时,伍被以为就是陪领导玩玩,在王宫里纸上谈兵,让领导开心开心而已,并没料到自己的上司还真有谋反的举动。伍被是个有些见识的人物,知道这事情是做不得的。所以,当刘安让他领军时,一开始他是拒绝的,还说了不少朝廷的好话,可后来刘安抓了他父母做人质,伍被只好给刘安出主意。
伍被说,现在社会安定,百姓安居,朝廷的军队实力强大,如果非要造反,只能先伪造两份皇帝的命令:一份下令把全国财产在五十万以上的百姓全迁移到朔方去,而且要立即执行,任何人不得延误;另一份下令将诸侯和太子的亲信全都关进诏狱。前者会使百姓不满,后者能让诸侯们恐惧,先用这样的方法扰乱社会,再派能言善辩的人到处散布谣言,这时候刘安再起兵,或许就可以取得一些人的支持。而且,伍被还建议派卧底到大将军卫青和丞相公孙弘等人家里,一旦起兵,就同时刺杀卫青,诱降公孙弘等大臣。
伍被的办法只能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抱什么信心,刘安却自我感觉良好。虽然他是按伍被的建议做的,心里却始终觉得不够光明正大。他自己为造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把皇帝的玉玺以及丞相、大将军、御史、两千石甚至淮南国附近各郡的太守、都尉的印章都刻了出来,仿佛自己只用等着君临天下。
事情到这里,可能连刘安自己也记不清楚这是他第几次下定决心要造反了。这次,刘安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小步。他先是准备以宫中失火为借口,引诱国相不是之前那个国相及朝廷派来的淮南内史前来救火,然后趁机把他们都杀掉。后来,他又准备派人谎称南越入侵,然后趁机夺取兵权。这些都还没有实施,刘安又想:如果自己起兵,周围的诸侯没人响应,那该怎么办?
伍被只好继续给他出主意:“如果事情真变成这样,你就干脆吞并衡山国,然后临长江据守,二分天下,再派人联络南越,实在不行就跑到南越去。”
刘安觉得伍被的这个主意很好,准备照办,伍被却在心里暗暗摇头:自己这个领导太不成器了,要做造反这么大的事情,居然先想的是退路!这种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一旦失败,哪里会有什么退路!
另一边,根据刘建的供词,朝廷很快便派人来抓淮南太子刘迁。等朝廷派来的人到了淮南,刘安和刘迁商量,要随便找个由头把淮南国的国相和内史招到宫里来杀掉,然后立即起兵。
没想到,事到临头又出了变故:接到淮南王的命令后,国相来了,内史却不肯来。刘安认为,如果内史不来,只杀国相一人恐怕不能成事,就把国相放了回去。这么一折腾,刘安又不想反了。刘迁跟刘安说:“父王,朝廷派人来抓我,主要是因为当年我们曾策划谋杀中尉殷宏的事情,当年参与这事的其他人都已经被我们灭口,他们想查也查不到什么,要不然,我就随他们走一趟,我们暂时就不造反了吧?”
刘安再次决定暂时不造反了。可事情到这份儿上,伍被已受不了自己的这个领导,他主动向朝廷投案,交代了淮南王谋反的事实,而刘安为造反做过的唯一一件实事——私刻各种玺印——则成了如山的铁证。这下,刘安终于东窗事。最终,刘安自杀,淮南王后、太子和其他参与过谋反的一干人等,包括告刘安谋反的伍被,都被灭门。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月,刘安就此结束了他纠结于反与不反间的一生,淮南国的封号也就此被取消,改为九江郡。
刘安的造反始终是他心里的一场闹剧。古人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以刘安的事情看,岂止是三年,三十年也不会成事。
这才是历史中的刘安,但这还不是刘安的全部。
历史上的刘安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读书人。他应皇帝的要求所著的《离骚传》是历史上最早对《离骚》给予高度评价的文章。而由刘安主持,由他的手下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号称“八公”主笔,集结了淮南王门下数千门客智慧所撰写的《淮南子》,则是道家理论的又一经典之作。
历史上的刘安也是一个崇尚道术、勤于钻研的读书人。在对道术的研究中,他明了“豆腐”这一流传至今的可口食物,甚至研制出了热气球的原型。据说,他还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热气使鸡蛋的蛋壳成功升离地面。但是,刘安不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他终归是个诸侯王,常年处于政治旋涡的中心,而对一个纯粹的读书人来说,政治是可怕的。
🎁免费-纯欲御姐主播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