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倒霉皇帝(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但遇着这样的奏折和大臣也没办法。
作为帝王,很多时候,就必须得强迫自己,违心的接受一些难受的事情和人物。
然后美其名曰:君王宽容大量,能容天下。
所以古代很多帝王,大多数都会这样的自我标榜。
并希望自己能够在史书上重重的留下一笔爱民如子和仁爱宽广的名声。
比如说宋太宗赵光义,贵为一国之君。
甚至还帮京城城郊的百姓找起了耕牛。
就连那亡国之君宋徽宗,大臣们上奏的时候,见他不耐烦的转身准备离去,情急之下便抓住宋徽宗龙袍衣袖。
只听得呲啦一声。
宋徽宗龙袍衣袖当场被拉得断裂,众多大臣纷纷面面相觑,还以为这家伙死定了。
可谁知宋徽宗,只是大度地挥了挥手,表示老子有钱一件衣服算啥?!
随后并当着众多文武百官的面宣布:
要把这一件撕断了的龙袍,挂在自己寝宫之上,日夜观看并且提醒自己,要虚心纳谏,不因言而罪人。
朱雄英拿起一本本奏折。
这才领略到当年朱元章吃过的苦。
这些个大臣没一个好相与的。
奏折里写的都是骈四俪六的文言文。
字里行间极其的华丽优美。
可在一个现代人看来,却是有些一头雾水。
大量的引经据典,若是习惯了看文言文的人那也到罢了。
但如果是个现代人,只怕随便拎出古时候的一些典故,都没人知道是啥意思。
所谓的典故。
其实也就相当于现代的段子。
也就是说这些文言文奏折文章里头,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段子。
但这些古代的段子极其的隐晦深奥,现代人没听过那些比较冷门的故事(典故),那是万万看不懂这些文章的。
比如说我们熟知的染指于鼎:
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
这个典故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这就是一个非常着名的典故。
该典故语出:《左传·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当然。
这是个广为人知的典故。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