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弃公从民(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朱家冲生产队腾出两间老旧的土巴屋让他一家三口住进去了,同时乡亲们送来半袋米、面、两捆柴禾,还有一小壶清油,以及从雪窝里抠出来的几把黄芯菜、菠菜、萝卜…总之柴米油盐一应俱全,只等埋锅造饭。
放下这些东西,来人大咧咧地跟孤俊夫妇交待“吃喝不是事,日后队上不定时会安排人送上门来。万一哪天家里临时缺点米面油盐啥的,可以主动开口提出来,我们会立马解决。
平常家里要是没菜,就直接出门去菜园子,想吃什么就采摘什么拿回屋炒来吃。不管是哪个的,谁都不会说二话,个个还求之不得呢。
虽然说没有什么好东西,可有一样,那就是绝对不让家里有一个人饿肚子!”
临走他不免非常难为情地说“你也看到了湾里条件有限,队上也不宽裕,平常给不了一分钱的工资。。。”
紧接着又信心十足地补充一句“但是有一点我可以代表队上向你俩保证,每年一到年底,田地里有了收成,大家一定会多少拿点钱出来,好让你俩为孩子添两件过年的新衣裳。”
孤俊也没有半点更高的要求,他拉着来人的手,感激之情写清脸庞“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也没问题,能填饱肚子就行,谢谢啦。”
那年月刚从旧社会进入新时代,对学生年龄没有要求,只要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大庙学堂,孤俊不问年龄大小身材高矮,一律照收不误。
先前从未进过学堂门,连书本一次都没摸过,大人小孩大字不识一个,别说一般家庭屋里没书,就算捡到一本书,翻起来看也看不明白呀。
大部分孩子都十好几岁了,稍小点的也有八、九、十来岁。他从孩子们稚嫩的眼神中,看出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而送孩子来上学红毛的家长们无比热情更是洋溢出满满的期待,这里面有对孩子的,更多的是对先生本人的。
“多好的学生呀,有这一点就足够了!”
他不禁感叹道。
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老师,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他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不仅一心一意传授知识,还对他们言行举止包容、关爱有加。
早晚放学校走在湾边泥土路上,无论碰到哪个,男男女女对他都以礼相待。
湾子里的长者不时主动上门,见到他有空就坐下聊会,总是称之为先生,求贤若渴相敬如宾,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祖祖辈辈几代的农民,长年累月脸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不说,还得靠天吃饭。土地里刨食讨生活实在太难了,要想孩子长大后能有点出息,全指望多读几年书啊。
年轻的妻子被所有的学生尊称为师娘,有少数学生跟她小不了几岁,一样照喊不误。有时候在外面远远看见,有事无事还不住地朝她挥手,又蹦又跳地呼唤“师娘,师娘!”逗得远近一群人,个个欢喜的不得了。
湾里大人小孩一有空,都会上门抱着女儿到处玩。没过多久,一家大小打心眼里都深深地喜欢上这里。
过了几年之后,一天收到上面招收公办教师的通知,孤俊没作多想,直接报名参加了。
参加招师考试,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或教书水平,一旦考上了,就成为国家公办教师,每个月还可以领到一份薪资,就不用吃喝这里集体的了。
他心想自己依旧在这里教书,至少可以减轻一点乡亲们的负担嘛。
哪晓得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才现上面竟然写着要求回原籍学校任教,也就是得离开这所大庙学校。
这是怎么回事?他一时真有些舍不得。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思想斗争,他还是带着妻女跟恋恋不舍的学生们一一惜别,然后鼓足勇气三步一回头地回老家去了。
不打怪,也可以升级。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