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袁袭(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对于排名前二十,成绩表现优异的士子,李业抽空接见,并授予职务。
其中,考了榜的李愚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
一方面是因为二人出身相似,李愚虽说也是五姓七望之一,赵郡李氏的旁支,但和李业这个宗室一样,都属于那种隔了不知多少代,顶多记个名字的存在。
所以李愚家世并不显赫,祖上只是小吏而已,直到他父亲在县里混了个主簿,才勉强步入下级官僚阶层。
而李愚的学习兴趣也很奇特,不同于此时大多数士子,喜好在诗赋一道精研。李愚更感对杂学的兴趣,尤其是经济、百工之学。
少年时,还帮助家乡父老改造水车,农具之类,被族中长辈斥为异类。
李业对这种博学之才,当然是举双手欢迎,亲自勉励,并授职行军司马。
其余士子也各有任用
按照唐末体例,凡是节度使,均有幕府,可以任官。
但李业不同,他不是一镇节度,而是三镇(经略使也算是藩镇形式)
手中的萝卜坑多到不可胜计,只是都没有实际事务的空头支票罢了。
对这一百五十名士子,其实李业一时间都没有这么多事务要他们做。
毕竟现在他看起来名头大,但真正管的,也就是效节军九千将士而已。
不过李业还是宁肯掏俸禄先把人留住,现在无用,以后也会有用的。
一百五十人,按照成绩分为三等,第一等前二十名,称为幕府参事,待遇与军中队正看齐,暂时先分派给张承业、敬翔、李振、韦庄等“部门主管”打下手,也是学习实务经验。
而后四十人,称为幕府从事,则是分派到各都、后勤参军孙胜处,负责检点赏赐、粮帛,同样是以打下手,学习为主,待遇与队副看齐。
剩下的人,倒是无需参与这些事务,而是另有安排。
反正现在也没这么多地盘安置这些幕府官吏,李业便将自己之前设立的亲兵都制度进一步改革。
他基于亲兵轮值制度,正式在此之上,设立一个“随行军政学堂”,用来定期考核挑选军中,优秀的火长级别基层军官,在学堂学习之后,再升职调任回部队。
并且规定,没有在军政学堂的学习经历,不得担任副将及以上职务。也就是说,你不入军政学堂,最多只能担任队正,管四五十号人顶天了。
当然了,既然叫做“军政学堂”,自然就不可能只培养军官
所以,剩下九十名士子,一下子就有了两重身份。
一方面,他们是李业、敬翔等人亲自授课的军政学堂政治班学员,另一方面,又是即将从军中考核挑选的军事学员的文化教师。
是的,李业要让自己的基层军官们识字,甚至不止识字,还要学习基本的数学、经济和政治常识。
军政学堂虽然分为两班,但只是内容各有侧重,可无论哪一班,都是要全修的。
这些士子也要跟随军官学员们,出操,学习基本的格斗和战争常识;军官们也要学习文化,了解经济历史、政治地理知识。这些都属于他们的考核范围内,只是侧重不同,占比不同而已。
对于军政学堂,李业是亲手抓的,而且投入了十二分精力,亲自担任督学。
晚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文武分野的重要时期。因为在此之前,从汉代,到南北朝、隋唐,无论是军事教育,还是文化教育,都是被牢牢封锁在世家大族手中的。
所以那些历史名臣才能“允文允武”
可晚唐藩镇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切
不得不承认,五代的混乱,也是有着它的进步性。曾经被勋贵世家们束之高阁的军事指挥权,已然被出身寒门,乃至于干脆就是平头老百姓的底层武夫们夺取。
于是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事实
文化教育的垄断依然在世家大族手里,出身底层的武夫们,想要组织政权,离不开他们。可另一方面,世家也再难把手伸进军队,因为论打仗,他们已经干不过人家了。
于是乎,文武分野愈加严重
都说五代军将跋扈,不知礼义,可也没人教过人家啥叫“礼义”啊?
五代十国,乃至宋初,涌现的诸多名将,因为出身底层,甚至许多连字都不认识。
也就难怪到了宋代,武夫就和文盲,基本属于同义词了。
而同样的,文化精英们也逐渐与军事技能,渐行渐远。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