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伟大的数学家笛卡尔
荷兰布雷达的城墙上,有人列了一道十分难解的数学题。一天,一个年轻的法国军官路过,现许多人盯着这道数学题出神。他挤了进去,见数学题是用荷兰文写的,便请旁人帮他翻译成拉丁文或者法文。那人轻蔑地打量他:&1dquo;你能解答出来?”
年轻的法国军官微微一笑,很有把握地说:&1dquo;能!”
问话人不相信这个年轻军官能解出这样的难题,便带着讥讽的口吻勉强翻译了一下。不料两天之后,年轻的法国军官就作出了正确的解答,并将答案抄写在城墙上。这个年轻的法国军官,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
1596年3月31日,勒内·笛卡尔出生在法国一个名叫拉哈耶的小城。他出生3天后,母亲就去世了,幸亏保姆细心照料,笛卡尔才得以转危为安,勒内在法语中就是&1dquo;重生”的意思。
笛卡尔的父亲是一名法官,使他在富裕的生活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他幼年体弱多病,但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经常问这问那,有时候连父亲都回答不上来他的问题。父亲见他很有哲学家的气质,总是亲昵地称他为&1dquo;小哲学家”。
8岁时,笛卡尔被父亲送进了拉弗莱希学校读书。他勤奋好学,学校的课程满足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求。那时候,学校讲授的是被教会奉为经典的经院哲学,也就是一种为神辩护的哲学,它使人远离自然、远离科学,这些知识无法解释许多科学问题。学了几年,笛卡尔感到很不满意,越来越感到自己无知。
16岁时他到大学攻读法律,四年后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来到巴黎,但他对巴黎奢侈放荡的生活毫无兴,只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感兴。他在郊外找了个僻静处,整整两年埋头研究数学。后来,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体味人生,笛卡尔毅然投从戎。这样,他来到了荷兰。
荷兰多特学院的院长毕克曼十分欣赏笛卡尔,对他说:&1dquo;你的数学基础深厚,才思敏捷,离开军队,搞数学研究吧,你会成功的。”
笛卡尔没有马上离开军队,但一直研究数学问题。1621年,笛卡尔才退出军界。他与数学家迈多治等朋友交往,潜心研究数学。1628年,笛卡尔移居荷兰。当时的荷兰,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成功,社会展很快。笛卡尔进行了2o年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笛卡尔刚过而立之年,在学术界就很有名气了。他写了一系列著作,如《指导哲理之原则》、《论宇宙或光》等。1637年,笛卡尔把《论宇宙或光》的主要部分整理成了三篇文章公开表,这就是数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几何学》、《屈光学》、《气象学》。与此同时,他还写了一篇序言,名为《科学中正确运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
《几何学》的问世,标志着解析几何学的诞生。恩格斯称赞解析几何学的诞生是数学的转折点,因为它将变量引入了数学。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展,人们日益需要了解圆锥曲线的定量关系。笛卡尔在分析研究欧几里德几何学和代数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平面上建立点的坐标系,用方程式来表示点和实数对之间的关系,这是解析几何学的基本思想。
笛卡尔认为宇宙间存在两种不同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它们都是有限实体,相互独立,互不依赖,这就是哲学上的二元论。笛卡尔是二元论的代表人物。在认识论上,笛卡尔崇尚理性,强调理性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
1649年1o月,笛卡尔应瑞典女王的邀请来到瑞典都斯德哥尔摩,为女王讲授哲学和数学。但体弱多病的笛卡尔非常不适应瑞典的寒冷气候,很快就病倒了。165o年2月11日,笛卡尔与世长辞。
笛卡尔是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伟人之一,被誉为&1dquo;近代科学的始祖”。在法国圣日耳曼的圣心堂中,至今存放着笛卡尔的遗骸,墓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1dquo;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科学巨匠牛顿
伽利略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但近一个世纪的物理学在牛顿那里得到了综合并扬光大。牛顿出生于伽利略去世的当年,这也许象征了科学的亘古流传。
公元17世纪可以被称为牛顿时代。
1642年圣诞节,牛顿降生于英格兰北部乌尔索普村的一户农家。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活不下来。可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活到了85岁的高龄。
牛顿的父亲在牛顿还没出生时就去世了,母亲为了生存,改嫁给邻村的牧师巴顿,牛顿被留给了年迈的外祖母。不幸的童年使牛顿形成了沉默寡言、腼腆和孤僻的性格。但牛顿爱好思考,喜欢一个人动手制作会活动的玩具,他对机械制作和实验有着浓厚的兴,同时也喜欢数学和绘画。
12岁时,牛顿来到离家不远的格兰山镇上的金格斯中学,寄宿在克拉克的药店楼上。他用木箱和玻璃瓶做成水钟,控制时间,每天黎明时水钟按时滴水到他的脸上,把他叫醒。
牛顿的母亲原本希望他当一个农民,能赡养家庭,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随着年龄增大,牛顿越来越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和做科学小实验。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说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又重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1dquo;营养”。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