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搭伙(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你不是说这次老板开恩,给了你十天的假吗?你不回巴城了?准备去哪?”韦胜利问道。
“巴城有些远,回来一趟不容易。”徐文彬说,“还没个准数。”
“回一趟西州,就有人约他了!”钱芳晴说。
徐文彬朝老婆看了一眼,没有说话,进屋拿上随身的单肩小包,习惯地摸了下手机钥匙都在,便独自回家了。徐文彬曾讲过老婆,钱芳丽和钱智男两家对我们都有秘密,只有我们家在他们眼里毫无秘密可言。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是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但八十年代初期之前一般都有兄弟姐妹,嫁和娶在传统上是有区别的。女人出嫁了,如“人在曹营心在汉”,过度依赖或呵护娘家,其实是一种悲哀。这种情绪在家庭生活中会不知不觉地侵蚀着家庭的另一半,有主见或有出息的还好些,至少还有那么些可用的物质资源供妻子往娘家输送,没什么主见的或日子过得一般般,逢年过节如娘家给些吃的用的或是偶有红包赏钱的,那仿佛就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两口子之间有拌嘴,常常是三步曲:无事时“我爸妈这般疼我们!”不高兴时“不知好歹,没有我爸妈帮助,你有今天这样的日子?”吵嘴时则是“看看人家是怎么孝敬的?经常要我家爸妈施舍还有脸皮做人?良心给狗吃了!”徐文彬一直认为钱芳晴是有这种倾向的女人,只不过是基本上不予理睬罢了。另外,娘家接连生一些麻烦事,她多少也知道收敛了些。对徐文彬来说,是看在儿子徐孔阳的份上和钱芳晴过日子,他戏称之“搭伙”,心存底线,那就是不能过分。对她娘家,作为女婿的徐文彬也有分寸,能做的就多做点,做不了的不勉强不为难,也不跟钱芳晴多讲什么家长里短。
那次岳母在家跌倒,造成髋臼轻度骨折,徐文彬、钱芳晴和钱芳丽将老妈送到省人民医院急诊后,韦胜利和钱芳丽先回家吃晚饭,说好从家里带碗面条给老人,结果是十一点多了才到急诊病房,而且两手空空的,什么都没带。两人解释说车子开起来快,面条有汤不好带,而且会糊掉也不好吃,还是到医院附近的面馆买一碗现烧的方便,又热又好吃。芳丽说本来也是要在外面买好带进来的,担心药后会有忌口,所以还是先进来问过再讲。钱芳晴告知,徐文彬已经买了混沌给妈妈吃过了。在徐文彬看来,这不是一碗面条的事,是做事没个谱的问题。如真心这样想,进病房时就应该买好面条带进来,不管吃与不吃。即便如他们所讲,夜里十一点多了,医院边上的面馆会不会就开着等他?其次,假如就等着这碗面条充饥,从中午十二点到夜间十一点多的将近十二个小时不吃点东西进去,换做自己能不能忍得住饥饿?不方便或不想带,当时就来个电话说一声,让他想办法解决一下不就成了?事情本身并不复杂。尽管如此,徐文彬在钱芳晴面前也只轻松地讲一句:“就是老人散步两三个小时也走到了!”
事后钱芳丽讲,那天晚上他们离开医院回去吃完饭之后,又回了西街府邸一趟,因为韦胜利每天到点都要服用的药没有随身带着,只能赶回去吃而耽搁了些时间。
省人民医院到水岸华庭不过十分钟车程,回到娘家吃个现成饭,再烧碗面条给躺在医院急诊病房的老妈送来需要多长时间?即使是回去吃药,车子来回一趟,需要花上两三个小时?就是按晚高峰的度走也用不着那么长的时间,这是小学生都算得出来的算术题。徐文彬是不会去理会这种“只有他们自己才相信”的神话故事的。
第二天下午,钱智男和施小玲回来接手,是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做牵引,徐文彬就不再操心了,听芳晴讲是没有手术采用保守治疗。
徐文彬往新湖嘉苑去后,钱芳晴和钱芳丽夫妇在客厅陪着老爸钱西来坐着。钱芳丽把今天医院里开的药、票和医保卡一一地交代给老爸,并将之前的药收拾起来,问韦胜利这之中有些是否还可以继续服用。不等韦胜利回答,钱西来就说:“我知道的,有些还可以吃的,放在抽屉里就行了。”
韦胜利拿上今天的处方和钱芳丽刚收拾好的一包之前的药坐到餐桌那边去核对了。一会儿,他将今天的处方交给岳父钱西来,说:“这张处方要放好。今天开始用施主任开的药,就按照她的吩咐,服用一个月,看效果再说。之前那些药先打包收着。”
钱西来说:“也好,免得我搞混了。现在岁数大了,做事情稍不留神就会搞错。有时候我在拿药,你妈跟我一说什么,我就会把药给拿错了。”
“医生还说,电视声音不要太响,会影响妈妈情绪的。”钱芳晴插话说。
“什么啊,电视声音会影响你妈的情绪?乱说!我看这个医生不会看病,当初我在医院的时候······”钱西来正想展开就被钱芳丽给岔开了:“爸,现在不是你那个时候。再说了,妈妈的病症属于世界性难题,施明虹是这方面的专家。既然她强调了,我们还是要听的。你不是有助听器吗,干嘛不戴?别说妈妈生病吃不消,就是我们坐在这里也受不了啊!”
“好,好!不看就是了,我还是看手机新闻罢!”钱西来拿起遥控器将电视关了。“我去躺一下。你们也休息一下吧,沙上可以靠两个人呢!”他边说边朝卧室走去。
钱芳晴轻声说:“不高兴了。不过,等会儿就好的!”
钱芳丽笑笑:“咱爸固执得有些偏了。”又转向韦胜利:“要不,你就在沙上靠一下?都要两点了,再回去路上又要花几十分钟。”
“也行。等会去买点什么菜,晚上吃过再回去。”韦胜利说道。
“姐,你也靠一下吧,我去房间躺一会。”钱芳晴打着哈欠走进房间随手带上了门。
保姆小陶还在厨房收拾整理着。坐在沙上的钱芳丽毫无困意,L型的沙刚好被韦胜利躺去一边,好像还没有两三分钟就拉起了风箱。看着有些安静的居室,她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自己是长女,父母从西江临河调回老家海川再到退休后在东州生活,一步步过来的轨迹她一清二楚。她最开始也不明白那个时候父亲怎么会去西江省上江地区师范学校学习,之后又被抽调到卫生学校的。后来听伯父钱东来讲,海川距离上江近,顺着一条古道翻山越岭走六十来华里,脚力好的,一天功夫也就到了上江。之前西州也只是一个县,包括海川江川河川三县还都属于金州地区,直到西州化工厂建起来开始生产,才从金州分出成立西州地区行署,就是现在的西州市。海川县地处整个东江省的最西端,临近上江地区,两地来往一直密切,当时的海川包括隔壁的江川河川两县都有年轻人到上江一带读书的风气。
钱西来是五九年的夏天从上江地区卫生学校毕业,分配到上江行署下辖的临河县中心医院,那年他二十二岁。他最初读的是上江师范学校,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刚刚过去,学校说动员一些同学去卫校学医,按“自愿申报,服从调剂”的原则安排。他和大家一样自愿报了名,结果,调剂转校的名单中有他钱西来的大名,就这样懵懵懂懂地去了卫校。七八十人分成两个班,每天从上午开始上课一直上到晚上的自习时间结束,将近两个月吧,才将课程和同年级的班级拉平。在县中心医院还不到一个月,钱西来再次被“调剂”抽调去支援上河公社中心医院工作,在那里认识了十九岁的薛芮文。她是当地上河人,祖父辈一直在上河镇经营着一家门面不大的中草药铺。五七年从上河初级中学毕业的她,就在家和哥哥薛育康一道跟随父亲薛有根学习采药、晒药、抓药,久之也学会开些家常的药方。钱芳丽曾听舅舅薛育康讲,五八年秋上,上河镇成立上河人民公社,在原来的诊所那里成立了公社医院。当时各村吸血虫病闹得很凶,公社动员外公薛有根到医院工作开设中草药柜台,薛有根不愿意祖传药铺在自己手上关门,没有答应,但希望薛育康和薛芮文兄妹到医院工作,如有需要自己会从旁帮助。就这样,按照当时的地方政策,薛育康和薛芮文兄妹成了公社医院的农村医生,加上从县中心医院过来支援工作的钱西来,上河公社医院共有七人:方向永和魏锦芳小俩口,本县人,去年从上江卫校毕业,是钱西来的学长学姐,再就是一个年纪比他们都要大的院长张尚俭,另外还有一位四十左右的女人大家叫她姚姐的做勤杂,是不在编的临时工,据说是公社里一位领导的亲戚。
医院距离公社不足五十米,是一栋面积不大两层楼砖木结构的房子,沿街三间门面,大门居中,进来便是厅堂,摆着几张板凳算作候诊休息区。它的左右两边一间是中草药铺一间是西医门诊室。里面有个横向的小过道,刚好把房子分成前后两排。后排居中正对厅堂大门的是西药房,它的左侧比较僻静的一间是治疗室,右侧一间用作厨房,兼做烧水洗涤消毒等杂务。厨房边上的木板楼梯直通二楼,中间跟一楼一样是过道,前后两排对应的也各有三个房间。张尚俭和方向永夫妇住着沿街的两个房间,还有一间靠楼梯头的是医院的办公室,里面除了一张桌子、一张木椅子和两只木制柜子之外,还堆放着杂七杂八的家什。后排和办公室对门,楼下便是厨房的这间是仓库,钱西来住最里侧一间,和学长方向永夫妇对门,中间张尚俭对门的这间则暂时空着。
张尚俭院长的家在县城,爱人是县印刷厂的职工,有两个女儿和一个老幺男孩,大女儿初中一年级,二女儿小学四年级,老幺男孩刚刚上学。每个星期六的下午临近傍晚时分,张尚俭总是用两只大中号的旧麻袋装上些利用休息时间在山上种的青菜瓜果土豆之类的农作物,绑在他那辆老旧的二十八寸永久牌大杠自行车后架上往县城的家里赶。如自己的地里暂无收成他也会从村里或镇上的小集市买上一些带回,总之每次回家那两只旧麻袋是不会空着的。星期一早上七点之前,张尚俭笃定是骑着他那辆老旧的大杠永久出现在医院厅堂门口,手里拿着大扫把开始一周的工作。上河公社距离县城三十华里左右,那时还没有像样的公路,只能称作乡村道路,唯一让张尚俭欣慰的是一路过去地势还算平坦,偶有一两处上下起伏,坡度也不长,下来推着走个五六分钟也就过去。遇上雨天,骑车走路都有困难,张尚俭就只能留在医院值班了。
八零年深秋,薛芮文父亲薛有根病故,钱西来夫妇回上河奔丧,闲暇时和薛育康聊起过往,才得知张尚俭已于前年冬上病逝。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