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屯田与江东犁(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我已在军中选人才百人,担任劝农官,诚兴水利,教民力田。”
“不错,举力田是古来善政。”
力田也就是孝悌力田中所列举的人才。分别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在中原善于农耕,能指导附近乡邻,掌合节气,顺应农时,进行农耕生产的农夫就是重要人才。
官府逢年过节,劳赐百姓,三老和孝者能分到五匹布,悌者、力田也能分到两匹布。
由一百名耕种经验丰富的百姓担任劝农官,每人指导一百名屯卒耕种,是个快回复生产的好办法。
人啊,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如果这一百名劝农官都能挥积极主动性,就会有一百多处垦田点迅扩张,农田一亩一亩被开垦出来,很快就会漫山遍野。
刘由介绍道:“丹阳战乱相较于中原还是缓和不少。大量农田也就荒废一两年,除掉田间杂草,重新耕犁,很快会恢复生机。只是这里终究比不得中原肥沃,良田有限,不少劝农官不得不焚烧瘴木丛林,驱逐瘴气,新垦荒地。”
孙策当即摆手,说道:“你这看法我极不认同。江东这里才是真正的鱼米之乡,只是开不足,所以才显得蛮荒凋敝。终有一日,天下会有共识,江东熟,天下足。”
孙策现在脚踩的这片土地可是后世南京啊,距离建业城只有寥寥百里,六朝古都,江南繁华,就在这里一幕幕上演。
他具备了展农业,富甲一方的一切条件,甚至足以支撑起建业这座江南的商业中心。
如今灌木丛林遍布,只是没有人大举开这里而已。
孙策相信,只要自己肯投入精力,推动内政,展农业,这里必定会富庶文明起来。
但事情也没孙策想的这么简单,能展起来,数百年来早就有人展了。
刘由眉头都拧到一起了:“将军,问题是开垦荒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如今屯卒刀耕火种,焚烧灌木丛林之后,连开垦荒田的器械都不足。铁器只有两千余,耒耜亦不足够,很多屯卒,都不得不用刀剑刨地。”
孙策倒是还平静,毕竟铁器不足也不是他一个人面临的问题了,从秦汉到隋唐,甚至贯穿宋元明清,整个小农经济时代,中原百姓都有铁器不足的时候。
越是兵荒马乱,铁器越是稀缺。毕竟钢铁产量就那么多,多拿一份去铸造武器铠甲,农具就稀缺一部分。
于是孙策说道:“走,下去看看。”
山脚下就有屯卒拿着耒耜在耕翻土地,《吕氏春秋·任地》有言:“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
耒耜就是类似铲子一样的农具,《周易》传说神农氏揉木为耜,也就是手持的那条木棍,而斩木为耜,即铲土部分的器械。
理论上孝武皇帝设置铁官生产农具后,耜应该都是铁制的。
但理论上永远是理论,到了现实,木制的耒耜一直在民间大量保有。一旦铁器不足,百姓就不得不斩季材,以时入之。
而眼下,这些士卒们用的就是木制耒耜。
孙策看了都于心不忍,在这寒冬刚过,土地僵硬的江东,一群百姓拿着钝木制的工具在地里拼命耕翻,怎么能不艰苦劳累。
孙策转头看向刘由心情沉重:“军中不是有耕牛吗?怎么不组织牛耕,代替士卒,提高生产?”
“有牛耕的。”刘由带着孙策走了一刻多钟后,来到另一片垦田区,指着地里扶犁耕作的屯卒和耕牛,介绍道:“军中有牛四百五十二头,但能用来耕种的只有八十九头,主要是因为耕犁短缺,军中木匠正在全力打造。”
牛耕的效率的确是比屯卒拿着木耒快上不少,哪怕同样是木制的耕犁,牛的力气到底是大过寻常人的。
孙策看了一会儿,屯卒就扶犁耕到了地头。前面牵牛的屯卒立即解下耕牛身上的耕犁,两人才费力的将耕犁调转了个方向,然后又迁回耕牛,重新套上耕犁,向着孙策方向耕了过来。
等他们走到近前,孙策才看清他们为什么这般大费周章,因为他们的耕犁有着极为粗笨的一条耕辕拖着下面削尖的木制犁铲,根本没法灵活调转方向。
这也就是当下最普遍的耕犁直辕犁,完全是依靠着这条厚实的木制犁铲在泥土里拖动,才耕翻了土地,完全是个大力出奇迹的活啊。
孙策瞬间没心情指导刘由设计什么曲辕犁了。把直辕换成曲辕容易,可是犁铲没有铁刃,恐怕操作起来在地里弯弯扭扭的还不如这个直辕。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