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逃难之路(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小伙子叫张万东,17岁,在长春围困战中,他们一家人恰恰在长春城内。
那时的长春粮食供应几近断绝,饿殍遍地,惨不忍睹。
他们一家随众踏上了逃难路。
回想那九死一生的逃难经历,不仅潸然泪下。
长春地处东北三省的中枢,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
他们家的住处离新京火车站很近,距满洲铁路医院(简称满铁医院)也不远。
记得,他和哥哥那时候在大和通小学读书,每天放学后,他和哥哥便拿着铁钩、篮子去火车站捡煤渣(煤核),冬季生炉子用。
他的父亲在一家名叫金泰的日本蔬菜部打工,早出晚归,薪水勉强够全家吃上高粱米。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占领了长春,之前的四平之役,战斗非常惨烈,国共双方四进四出,以国民党军全面溃败而告终。
随后解放军对防守在长春城的国民党军队形成全面包围,切断了空中运输,要进行长时期的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
这使得长春城内国民党守军的粮食、燃料极度匮乏。长春市民也未免忧心忡忡,粮食眼见所剩无几了,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
他和哥哥很早就停学了。
大和通学校被国民党守军占作战时医院,那时,长春有市民4o多万,加上守军,共有5o多万,吃饭成了大问题,于是,国民党守军就挨家挨户地去搜,去抢,三斤黄豆不嫌多,一斤高粱米不嫌少。
市民们不能眼巴巴地看着活命粮被抢走,上前与之理论、争夺,却只能白白地挨拳脚和枪托。
城内的粮食越来越少,加上有人投机倒把,粮价飞涨,从几元一斤涨至一万元一斤。
有家名叫裕昌源的酒厂,趁机把库存了3年的酒曲,以每斤6ooo元的高价卖了出去,委实了一笔横财。
可是,了霉的酒曲是有毒的,人吃后五六天从脚肿到脚脖子,半月后双腿就肿得不能行走了,有人挪出家门口倒下后再没有爬起来。
最让人揪心的是,有难民将喊饿的小孩领到胡同里,谎称给他买吃的,扔下孩子转身逃命去了。
他听人议论,这些扔孩子的大人原本不是那么狠心,皆因生活所迫,只好出此下策。
那些被遗弃的孩子,开始还有气无力“妈呀妈呀”地哭、叫,尔后声音越来越微弱,最后奄奄一息蜷缩在那儿死去了,大街小巷到处都有饿殍横陈。
这期间,他的父亲与他人合伙开了一个杂货铺,随着时势的动荡,杂货铺也黄了,家中的粮食全被守军搜了去,幸亏父亲早有准备,将仅有的一点大豆秘密藏在院子里。
那个时候,他的大舅也聚到了我们家,五口之家仅靠炒点大豆勉强充饥。
几个个月下来,难民们饿得受不了,便成群结队地逃出城去。鉴于城内居民成分复杂,尤其有不少国民党军政人员也化装成难民试图混出,刚开始时,围城部队对出城者稍做审查即予放行,后来一律禁行,大量饥民滞留城外中间地带,国民党守军又不允再度回返,结果出现了大批死亡。
围城部队现这一现象后,就下令在指定哨卡放饥民过封锁线,并对出城的饥民予以救济。
他的父母和大舅也在商议全家如何安全出逃,可是,祸不单行,他的父亲由于经年劳累,年轻轻的患上了痨病,即肺结核,长时间的饥饿和忧心,旧病复,又得不到及时救治,有一天下午,他的父亲握着母亲的手。
断断续续地说“孩子他娘……你千万带他哥俩……回……山东……老家……”
说着,依依不舍地望了我们一眼,含恨离开了人世。
父亲溘然病逝,全家人像塌天一样乱了方寸,幸有大舅在旁一再解劝、催促。
“姐,人死不能复生。如今最重要的,是带着孩子们尽快逃离,再耽搁,恐怕走不成了!”
一句话提醒了母亲。
事不宜迟,次日草草埋葬了父亲,第三天下午,他们携带随身衣物、行李和仅有的几斤大豆,推起推车直向东郊奔去。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