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植物分类概述(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1。植物分类学是研究植物界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以及进化发展规律的学科。
2。药用植物分类学是采用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进行分类鉴定、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科学。
3。植物分类学的目的、任务可归纳为以下四点:1。分类群的描述与命名2。探索“种”的起源与进化3。建立自然分类系统4。编写植物志
4。分类群的描述与命名运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等学科的知识,对不同植物个体间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将类似的个体归为“种”一级的分类群,对其加以记述,并确定学名。这是植物分类学的最基本的任务。
5。探索“种”的起源与进化借助植物生态学、植物地理学、古植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及方法,探索“种”的起源与进化,从而推定属:科、目等大分类群的系统地位。
6。建立自然分类系统根据对植物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研究,确定其系统发生地位,以确立所属的属、科、目、纲及门等大的分类等级,从而建立反映植物系统发生规律的自然分类系统。
7。编写植物志运用植物分类学的知识,根据不同的需要对某地区、某类用途或分类群的植物进行采集、鉴定、描述,然后按照分类系统;编写成相应的植物志,为保护、开发植物提供参考。
8。植物分类的单位,是根据植物之间类似的程度、亲缘关系的远近分成若干个等级,并以此建立一个完整的植物界分类系统,以便于识别、研究和利用植物。
9。植物分类的主要等级有:界、门、纲、目、科、属、种。
10。将整个植物界的各种类别按其大同之点归为若干门,各门中就其不同点分别设若干纲,再据更细的相异点不断分异,在纲下分目、目下分科、科再分属、属下分种。
11。一般在各等级后设立亚级单位,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等,也有的在某等级前或后加一等级,如在科与属间,常增设族、亚族,在属与种间常增设组、亚组及系等。
1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13。种以下除亚种外,还有变种、变型及品种等等级。
14。亚种:一般认为是一个种内的类群,在形态上多少有变异,并具有地理分布上、生态上或季节上的隔离,这样的类群即为亚种。
15。变种:是一个种在形态上多少有变异,而变异比较稳定,它的分布范围(或地区)比亚种小得多,并与种内其他变种有共同的分布区。
16。变型:是一个种内有细小变异,如花冠或果的颜色,毛被情况等,且无一定分布区的个体。
17。品种:只用于栽培植物的分类上,在野生植物中不使用品种这一名词,因为品种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培养出来的产物,具有经济意义较大的变异,如色、香、味,形状、大小,植株高矮和产量等的不同,药用植物中如地黄的品种有金状元、新状元、北京1号等。姜的品种有竹根姜和白姜等。药材中一般称的品种,实际上既指分类学上的“种”,有时又指栽培的药用植物品种。
18。植物的种类繁多,且随着各个国家语言和文字的不同,各有其习用的植物名称。
19。“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植物的种名采用统一的科学名称,简称“学名”,用两个拉丁词表述,即林奈1753年所倡用的“双名法”。
20。种名的第一个词是“属”名,是学名的主体,必须是名种名词,用单数第一格,且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词是“种加词”,是形容词或者是名词的第二格,第一个字母不大写。
21。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在学名中通常用缩写,学名由属名+种加词+亚种(变种或变型)加词组成。
22。植物的分类系统可以分为人为分类系统、自然分类系统两类。
23。人为分类系统仅就形态、习性、用途上的不同进行分类,往往用一个或少数几个性状作为分类依据,而不考虑亲缘关系和演化关系。
24。自然分类系统或称系统发育分类系统,它力求客观地反映出自然界生物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发展。现代被子植物的自然分类系统常用的有两大体系。一个是以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和勃兰特(K。Prand)为代表的系统,另一个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son)为代表的系统。此外,较为著名的还有前苏联的塔赫他间系统和美国的柯朗奎斯特系统。
25。植物分类检索表是鉴定植物种类的工具。
26。检索表的编排形式有定距式、平行式和连续平行式三种,现以植物分门的分类为例,介绍定距式和平行式两种。
27。定距检索表:将相对立的特征,编为同样号码,分开间隔在一定距离处,依次进行检索直到查出所要鉴定的对象为止。
2
8。平行检索表:将相对立的特征,编为同样号码紧紧并列,而每一条文之后还注明下一步依次查阅的号码或所需要鉴定的对象。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