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乔向廷临危尽忠孝(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楔子
人或要问:“说话的,你耗时费力,洋洋洒洒写下这数万行字,都唠叨了些什么?”常言道:世事无常。在下愚拙小子,道不尽物是人非,只借那沧桑岁月中的逸闻轶事、稗官野史,嵌入凡夫俗子的遭逢际遇,串缀成篇,试遣愚衷。唯愿有缘触目者,托物感怀,澄思寂虑,常记覆舟之戒,永扬竞之帆,劈波斩浪,不辍前行也。
因所记皆是为一日三餐而奔波的平头百姓,故名之曰《炊烟笠民》。
言归正传:
话说东胜神洲,有一国土,这里的人们行为装扮颇为怪异:男人们个个都把脑门剃光,脑后拖着一条大辫子,也不嫌干活时累赘;女人们则把好好的两只脚用布裹紧,不令其自然生长,迫使足弓折断,脚趾蜷缩,最终挤成宛如马蹄状的小脚,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然而听老人讲,这辫子顶要紧,初时官家有条法令:留头不留、留不留头。长此以往,男人们也就淡忘了“身体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古训,剃头结辫习以为常,都习惯了脑门光光、辫子长长的模样;女人们的小脚则更为要紧,假如谁家姑娘长有一双大脚丫,连个好婆婆家也寻不着呢!何况这女人裹脚的习俗,据老人讲是古已有之,圣贤们都觉得合情合理——女人嘛,总得让她遭些罪才行,不然岂能温顺?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都是这样过来的,男耕女织,相安无事,似乎日子也就应该一直这样地过下去才是。
然而近年祸事却来了。据走南闯北的人说,从海外来了一些洋人,一个个都是黄头、蓝眼睛、大鼻子,浑身毛绒绒的,长得跟妖精一样,走路腿不打弯儿,见人就“阿门”“阿门”地咒弄人。据见过的人说:他们都是坐着大铁船从海外来的,那么重的铁家伙,下到水里竟不沉底,可知都会使什么妖法的。更可怕的是,洋人半夜里就出来拉小孩,他们专吃小孩的眼珠子,炼妖法须用这个当药引子的!说话的人已自莫名惊恐,听的人更是个个骇然,唯恐着了洋鬼子的道儿。
有几个见过世面的人不屑地说:“嗨,洋人也是无利不起早。他们漂洋过海,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是来跟咱做买卖的。他们都住在荒岛上,又不会种地,只会生孩子、炼铁,要不做买卖,他们吃啥喝啥哩?”
人们听了,都笑道:“哈哈,原来他们是打蛮荒之地来的呀,还想跟咱做买卖,咱大清地大物博,啥也不缺,谁稀罕跟他们做买卖?你说好笑不好笑?”众人也确实觉得好笑,尤笑他们不晓得圣朝上谕,从康熙爷起,这里早已是片帆不得入海了。
然而据精通时事的人说,这回朝廷竟没有固辞——亦或也辞过,却难以推脱罢,反正是6续开了口岸,准许洋人进内地来做买卖了。
后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洋鬼子里头有一些不好的鬼子,悄悄贩卖一种叫做“福寿膏”的药丸,人们刚吸食时,觉得神清气爽,飘飘欲仙;然而很快上瘾,一旦离了这东西,就筋酥骨软,失魂落魄,哈欠连天,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了,最终倾家荡产,卖儿卖女也要吸上那最后一口。好多人着了他们的道儿,一时竟致民扛不动锄镰,商提不动秤砣,兵举不动戈矛,官看不动文案了,银子钱也哗哗地外流,国库日渐空虚起来。
官家眼见不是事儿,于是敕令钦差赴广督办禁烟。岂料那洋鬼子竟无视天威,开着大铁船,架着大火炮,攻城掠地起来。那洋人的火器委实厉害,饶是弓马娴熟的曾格林沁亲王,亲率八旗精锐冲锋,也抵不住洋鬼子的枪炮,几乎全军覆没。朝野上下,大小官员,噤若寒蝉。
天朝上国只得认怂,割地赔款了事。好在割去的一个叫做香港的岛子,只有鸡蛋大小,于我天朝倒也无关痛痒;然而赔付洋人的那些银子钱,却结结实实着落到了在土里刨食的百姓头上。那官家依旧在上高乐,他哪晓得底下的苦!
果不其然,近日传闻,南方有太平天国揭竿而起,他那天王竟也面南背北,与咸丰爷分庭抗礼起来!如今,大清仅剩半壁江山,国将不国!最令人气恼的是,朝廷告示里说:那里的男人都剪了辫子,披散着头,再也不刮脑门了;女人们也不裹脚了,一个个疯疯张张地在街上走。
更可怕的是,有一支太平军竟向江北杀过来,越州过府,所向披靡。据官府檄文:“长毛”所到之处,寸草不留,鸡犬不宁。好些州县衙门的老爷,还有许多豪强士绅,都卷铺盖逃了。官府不得不调集兵力勤王,拼死抵抗。
清文宗咸丰五年三月,太平军折返,沿途官绅,无不震动。
在泰山东麓汶河南岸有一处村庄,叫做乔家村。村里有个乔老头,他本是个体弱多病、行将就木的人,原指望能寿终正寝的,不料眼下却兵荒马乱起来。他家虽是佃户,没有多少过活,然而这几年仗着省吃俭用,也盖了几间茅舍,置办了一些家什。即便这样,舍了也有限,最要紧的是要保全儿孙们的性命,让他们尽快脱离刀兵之苦。他扶杖进出看了几回,见逃难的乡邻络绎不绝。他回家把儿子们叫到跟前,从席底下摸出几吊铜钱来,逐一分散到孩子们手中,嘱咐他们去逃命,留下他这把老骨头看家。
孩子们哭哭啼啼,谁也不愿离开,七嘴八舌地说:“平日孝顺不孝顺,谁也难说。如今危难来了,没个丢下老爹自顾逃命的理儿。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块活!”
乔老头急了,他听得茅庐后传来急匆匆的脚步声,愈觉得全村都逃了,更勒逼着孩子们去逃命。大家跪了一地,哭哭啼啼不肯走。
乔老头气喘吁吁地说:“你们哥几个的孝心我都知道,但我这把老骨头,走也走不动,跟着谁都是累赘,留在家里,长毛来了能把我怎地?再说,破家值万贯呢!这盆盆罐罐的,扔了也怪可惜,有我在家,好歹能照看些。你们尽管走吧,走到哪里算哪里。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哪里过得舒坦,就在哪里安身立命吧。咱们在这里种财主家的地,虽说东家待人宽厚,但也养不起大肚汉!各人另谋生路去吧,改换门庭,兴许日子就会好起来呢。”然而儿子们执意要背着老人走,大家争执不休。
小五乔向廷最聪明,他对父亲说:“爹爹放心好了,哥哥们尽管去,留下我在家陪着您。我整天去山上给东家放牛,哪个山旮旯不熟悉?长毛来了,我就背爹上山躲起来。”
然而哥哥们仍不放心,说长毛要烧山呢!
他爹便说:“小五的话,我觉得还在理。你们哥几个都有家有口,只他没有拖累。我这把老骨头,不足百十斤,也不是个爬不动的人,行动就要人背!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一辈子行善,也曾救过人命呢,我就不信偏偏让长毛逮住。老实告诉你们说,前些年有个行脚僧路过咱们庄,我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干粮给了他,他就说我会有后福呢。打那起,我就天天念佛。放心吧,神佛会保佑咱们一家人的!要再不走,我今儿就寻死!”
孩子们不敢再多说,各个止住泪,回屋收拾了包裹,又回堂屋给老人磕了头。弟兄们出门,哥嫂再三嘱咐小五,早晚殷勤服侍老爹,休教饮食有缺。然后众人平磕了头,洒泪而别。
且不说弟兄们各自去逃难,单说小五乔向廷,他把家里剩余的粮食藏在地窨子里,又把家里报晓的公鸡宰了,炖给老爹吃。他还惦记着东家的几头牲口,因他是个放牛娃,知道东家跑得早,只带了细软跑的,连牲口也顾不上,只说饿死了拉倒,饿不死算它命大。然而小五却舍不得让它们挨饿,他天天放牧,知道它们除了不会说话,也通人性呢。为此,乔向廷每天总要到东家院墙外,听听牲口棚里的动静。后来,果然听到了哞哞的吼叫声,他知道那是它们渴了、饿了。但是他干着急,没办法,因为看门的老叟也偷偷跑了,只留下铁将军把门,他没有钥匙,进不去。
连日来,他做梦也听得到牲口的叫声。后来,他围着东家的院墙走了几遭,现阳沟旁有个狗洞,便借着潮湿,费力抠开一些,仗着自家身形瘦小,收皮缩骨地钻了进去。老话说得好:欲要高处坐,须向低处行。小五此番钻狗洞,自是秉性善良使然,然而正是这么从狗洞里一钻,却钻出一生的福报造化来,——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当下小五费力钻进东家的院里去,跑到牲口棚里给牛骡喂些干草,饮些清水。待它们消停了,他才又费力爬出来,回家侍奉老父。一连数日,天天如此。又过去了好多天,“长毛”并没有来,远近也毫无动静。他爹天天念佛,求神佛保佑世道太平,儿子们平安。
这天午后,乔老头打小五到邻村去探听一下,看看有什么动静。乔向廷走到村口,手搭凉棚往远处观看,只看到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哪有什么杀人不眨眼的“长毛”?他满腹狐疑,心道:“或许此前的传闻不实?”他再看看远处熟悉的山脊静谧无声,看看近处碧绿的池塘波澜不惊,更不相信会突然冒出青面獠牙的“长毛”来。他摇摇头,无精打采地往邻村走。
刚走几步,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他大惊失色,心道:“难道长毛果真来了!”一想到这,他转身就逃,跑几步又站住听听,就这样逃而又住地好几回,觉得身后似乎也并无千军万马。他回头望望,又竖耳听听,确乎只有一匹马的声音。于是他手搭凉棚向远处眺望,渐渐地,一个骑着大青骡子的人影越来越近了。
到了近前,乔向廷看清楚了,原来是本乡地保李老四。因李老四的岳父就是他的东家乔广善,所以乔向廷认得他。那地保看上去二十岁出头,跑得衣衫不整。他本已从乔向廷身边窜过去了,蓦地看见是岳父家牧童,便又圈回牲口来,问:“小五,长毛就要来了,你咋不跑呢?敢是我家老泰山托你留下来看顾牲口的吗?”
乔向廷连忙打千儿,说道:“姑老爷您来了。虽然老爷走时没托付我,但我打小在你们家放牛,老爷太太也没少照顾我——我每天都从狗洞里钻进去,把牲口喂上,没难为着它们。请您转告老爷,让他老人家放心好了。”
地保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唔,早就知道你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不瞒你说,长毛真的就要来了,老泰山走得匆忙,岳母的一只珠花,是花了几百银子从城里淘澄来的,仓促之间不知怎么就失落了。老爷打我回来找一找,看看是否落在家里。你赶紧随我家去,把我骑的骡子喂上。”
乔向廷满口答应,乖巧地上前小跑一步,抓住辔头,接过缰绳,牵着往村里走去了。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