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世家之争(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原来竟是如此吗?我儿竟有孝悌之名?我居然不知道?”
刘虞被侍侯的小黄门请到一方矮几后落坐,又听了皇帝讲述了一遍从昨天就开始,在雒阳城中疯传的刘和所作之诗。感觉整个人都不太好了。
大汉以孝治国,孝是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国家安康之本,任何法律、道德、风俗,都大不过一个“孝”字。
汉太祖高皇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形成贯穿两汉的“举孝廉”制度。
从此,孝,成为了贯穿两汉的普世价值观,想要当官你得孝,想要出名你得孝,遇见劫匪,你说你是个大孝子,劫匪都不敢动你。
评论一个人的品行,那么孝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
哪怕是皇帝死后的谥号,都得加一个孝字进去,例如大家熟悉的汉武帝刘彻,他的谥号就是孝武,汉宣帝刘病已,他的谥号是孝宣。汉灵帝的谥号,同样是孝灵。
至今仍在传颂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一半的故事生在两汉时期。
袁绍一介庶子,因为为母守孝六年,从而声名大噪,拥有了与嫡子袁术争锋的资本。
孝悌,是这个时代人人都会称颂的美好品质。若是谁家出了个有名的孝子,十里八乡都与有荣焉。
只是当这个孝子落到自己家里时,刘虞突然有些怀疑人生了。
刘和是孝子?我这个当爹的怎么不知道?
难道这逆子在外面还有其他爹?
只是刘虞在听皇帝讲述完,街头传诵的那两,据说是刘和所作的诗歌时,刘虞又突然觉得这一切非常合情合理。
一《游子吟》,一《慈乌夜啼》,全特么是写给自己那已经亡故的妻的。合着这逆子的孝顺,和他这个当爹的不能说毫无关系,那简直是没有任何瓜葛。
“卿家教甚好,有如此孝悌子孙,当为汉家之福!”
刘宏高坐正一方矮几后,夸赞了一句刘虞教子有方后,便端起一个茶盏。
说了半天话有些口渴了,正打算喝上一口解解渴,却斜眼看到刘虞一副死了儿子的表情,顿时就不乐意了。
怎么着,夸你儿子,你还一副不乐意的样子,嘚瑟个毛啊?
一想到自己那行为轻佻,没有任何气度,一天到晚追着宦官太监要弹对方叽叽的太子刘辩,刘宏没来由的一阵火起。
茶水也不喝了,杯子往矮几上一顿,转头看向已经快要睡着了太尉杨赐道:“杨公可还有奏?”
已经七十出头的杨赐猛地惊醒,浑浊的眼睛半睁,愣了好一阵才开口道:“老臣还是不赞成太傅的话,若是尽数抽调禁卫羽林和北军五校,平定贼寇当易如反掌。
只是如此一来,京畿司隶必然防守空虚,若是太平道贼寇还在司隶有所后手,趁着京畿无人,趁机起事,又该当如何,岂不是陷天子于危地?”
前半句,太尉杨赐是在回答皇帝刘宏的问题。后半句,老太尉锋芒毕露,直指太傅袁傀。
大汉天下与其说是姓刘,倒不如说是刘家天子与世家共天下,甚至某些时候,刘家天子的权柄,出了京畿司隶之后,还不如世家。
这一点,在世祖光武帝刘秀定鼎天下后,就已经是既定事实。在刘秀之后一百多年里,世家的势力不仅没有被有所削弱,如今更是到了如日中天的程度。
其中,以弘农杨家、汝南袁家,为众多世家门阀中执牛耳者。
汝南袁家,自从袁安卧雪,在孝章帝一朝被拜司空之后,袁家及至如今袁傀,拢共四代人,已经出了五个位列三公之人,让袁家显赫一时,被人称为四世三公。
而弘农杨氏,出自击杀项羽的赤泉侯杨喜,为大汉开国功勋之后,自前汉孝昭帝一朝拜为丞相后,开始崛起。自玄孙杨震官拜太尉开始,到杨赐这一代,也算是三世三公,只比袁家差了一代。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