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神人李泌(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诗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北70里),西魏时迁居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为南北朝北周时“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泌授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后为杨国忠所忌,隐居颍阳(今河南省登封颍水北)。唐肃宗至德元年间(756年),拜为银青光禄大夫,并授广平王行军司马,参与军国大事,辅佐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又为李辅国所忌,归隐衡山(今属湖南)。唐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为宰相元载、常衮所忌,先后放外任江南西道判官、楚州(治所在今江苏淮安楚州区)刺史、澧朗峡团练使、杭州(今属浙江)刺史。唐德宗即位后,授左散骑常侍,贞元元年(785年),除陕、虢都防御观察使,二年,任检校礼部尚书,三年拜相,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邺县候。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卒,朝廷追赠太子太傅,其子李繁撰《邺厚家传》,记其功业。
李泌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诗,著有《明心论》《养和篇》等,有《李泌集》20卷行于世,《全唐诗》收其诗5首,《全唐文》存文2篇,《唐文拾遗》存文1篇。李泌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多次化解朝廷内部和外部的危机,提出屯田、复议府兵制,增强边境军事力量,凿山开路,解决京城粮草问题,建议罢宣索,减轻百姓经济负担,对外采取“联弱制强”的方针,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朝的稳定。
李泌爱好神仙佛学,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个性使他在中国历史上备受尊重。
李泌是唐朝中期的政治家、谋臣、学者,以下是他的一些经典名言:
-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
-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
-金石何铿锵,簪缨亦纷纶。
-慈恩匝寰瀛,歌咏同君臣。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
李泌,字长源,生于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卒于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四月一日。其为唐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士及诗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北七十里),西魏时迁居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乃南北朝北周“八柱国”李弼之六世孙。
玄宗天宝年间,李泌获授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后遭杨国忠猜忌,遂隐居颍阳(今河南登封颍水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李泌拜银青光禄大夫,任广平王行军司马,参与军国要务,辅佐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然为李辅国所忌,复归隐衡山(今属湖南)。代宗即位,召回为翰林学士,却为宰相元载、常衮所忌,外放江南西道判官、楚州刺史(治所今江苏淮安楚州区)、澧朗峡团练使、杭州刺史等职。
德宗即位后,授李泌左散骑常侍。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除陕、虢都防御观察使。二年,任检校礼部尚书。三年,拜相,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累加封邺县侯。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李泌病逝,朝廷追赠太子太傅。其子李繁撰《邺侯家传》,记其功业。
李泌博学广涉经史,精研《易象》,擅属文,尤工诗。著有《明心论》《养和篇》等,有《李泌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五首,《全唐文》存文二篇,《唐文拾遗》存文一篇。李泌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屡次化解朝廷内外部之危机。曾提议屯田、复议府兵制,以强边军;凿山开路,以解京畿粮草之困;建言罢宣索,以轻民负。对外则采“联弱制强”之策,联合回纥、大食等国以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得安,于贞元时之唐廷稳定,功莫大焉。
李泌好神仙佛学,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其品性为其于中国历史备受尊崇之因。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